谁在给国足发工资?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数DataVision”(ID:ycsypl),作者:周哲浩,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谁在给国足发工资?
如何量化中国球员的价值,可能是一个诺贝尔级的数学难题。
这里通常有三个以金钱为单位的指标:身价、转会费和薪资。
2017年,河北华夏幸福队的张呈栋,大概是因为前一年在北京国安踢得还算不错,转会河北的转会费达到2000万欧元。
放眼整个冬季转会窗口,这笔转会费排在第八。但根据网站德国转会市场一年前的数据,张呈栋的身价仅为47.5万欧。
这一笔转会费溢价达到42倍。
在中超的“金元足球”时期,球员但凡有一点潜力,都可能被炒出天价转会费——毕竟身价是德国人估的,转会费的真金白银是中国人出的。
当然,和转会费一同被炒出天价的还有球员的薪水。
论联赛薪资,中超本土球员可以是J联赛(日本顶级联赛)的五倍,K联赛(韩国顶级职业联赛)的十倍,但按身价来算,中国国家队却就只有对方的七分之一了。
真金白银以年为单位落袋为安了,可菜却是国足永恒不变的话题。过去20年中国队在亚洲足球强国之间的较量,就没赢过几次。
对今天的中国足球来说,“钱多、人菜、速来”只是系统性问题的一个表现切面。从数据维度,我们尝试为国足的问题,寻找一个更合理的答案。
保守的十年规划足球这件事,往往离不开长期规划。毕竟一个职业球员从青训培养到加入俱乐部,往往是以十年为单位的。
在本届世界杯日本出尽风头后,回过头来看这位同在亚洲踢球的兄弟,其实职业联赛大家同样在1990年代先后建立,只不过在做长期规划的时候,双方的措辞大相径庭。
日本足协直接喊出“100年内夺得世界杯冠军”。虽然“冠军”略有大饼之嫌,但“100年”的期限,还是显示出了一种“积跬步至千里”的姿态。
相比之下,中国这边可就激进多了,直接在一份“十年规划”中,喊出了进军世界杯16强(当时世界杯24支球队)。等于就是当年培训一批青年球员,十年后这帮人就要踢进世界杯。
十年过去,日本那边围绕着百年大计,目标不断细化和更新,在2005年,夺冠日程明确为了2050年——等于把原来百年的时间压了一半。2015年,又定下了迈入四强的时间。
国足则伴随着FIFA排名的“稳定波动”而越来越保守,十年又十年的重复着那一个看起来不太遥远的梦:下一批一定行。
为什么人家在把百年大计不断压缩,而我们却十年又十年的喊着踢进世界杯?
首先要问主管单位:中国足球协会。
足协:立长志与常立志中国足协就一个问题:太乱。
从足协一把手来看,实际上中国的足协掌舵者历任人数仅有11位,相比于日本的14位和韩国的27位,已经是换人频率最低的了。政策和管理方面的混乱并不是换人换出来的,而是政策无法持续执行。
隔壁的日本足协其实已经写好了一本教科书。例如日本足球各项重大决策由20个委员会共同商定,这虽然丧失了效率,可对于以十年为周期的足球来说,却胜在集体意志带来的稳定性上。
同时,在成为日本足协主席之前,候选人往往都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川渊三郎在足协工作14年才成为主席,在事无巨细的了解整个日本足球的运转机制并建立威望后,提出了那个把世界杯夺冠进程缩短一半的“2050计划”。
相比之下,中国足协虽然也有各种委员会的组织架构,但是它还有一个特殊的主管单位——体育总局。这导致长期以来,“足协主席”这个位置其实是个虚职。
即使后来名义上脱钩了,领导还时不时会殷切关怀,比如在国家队教练的选用和联赛章程上面授机宜,又比如直接用硬性的政策约束球员——把纹身管起来。
还有一点,在中国足协设立的30个组织单位中(包括法务部、纪检部、中超公司等),无一例外统统是正处级单位[6]。处长可能比踢球的人还多。
至于谁管谁,怎么管,大概是没人能说得上来。国足成绩不好到底谁负责?也没人知道。
联赛的陨落:从世界第六到亚洲第六“有关部门”到底是谁可能说不清,但中超的“蓬勃发展”,一定离不开房地产商们的鼎力支持。
曾经金元足球时代,或者说国足最挥金如土的年代,中超一度被冠上了“世界第六联赛”的头衔。
巅峰时期,中超16支球队有15支背靠各种地产商[6]。球员的身价直接房价涨幅成正比,球员的工资都是靠老百姓们背上30年房贷来发的。
2016年的中超转会市场,特谢拉以3.5亿元被苏宁签约。这一年,中国俱乐部的转会开销相比2013年高出17倍,是其他亚洲国家总花费的三倍有余。
在这种畸形的支持之下,足球和地产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疫情三年后,地产商有多惨无需多言,就连许老板都有“跳楼传言”了,连带着中国足球别说在世界范围,就是在亚洲也快要排不上号了。
今年中超球员们的总身价在亚洲只能排到第四。而如果考虑球队数量平摊的话,中超的平均身价只有亚洲第六。
中国的转会支出相比五年前缩水了10倍,沙特则接过了“金元足球”的火炬。如果说中国金元足球的主角是房地产大亨,那么沙特则是石油爹。
在世界杯喊话“失业”的C罗,也算在情理之中。
转会支出指的是当年该国所有俱乐部为引进球员支付的总金额
目光转回国内,随着房地产近年在颓势中自顾不暇,自然再不会愿意为足球撒币输血。于是,近年来“欠薪”“亏损”“解散”成了中国足球的高频词汇。
毕竟广州恒大在中超八冠王的背后的代价,是球队七年半总计86亿元的亏损。行情好时尚能“为爱发电”,行情差的时候呢?工资先欠着好了。
在当前的体系下,中超确实是没办法赚钱的。
商业困局:菜是没法赚钱的在地产爸爸们的支持下,技术提升多少暂且不谈,中超赚钱的门道却是实打实的堵上了。
对于一个正常的足球商业模型来说,两个赚钱的主体是联赛和球队。
主流的联赛如英超,平均年转播收入高达163.7亿元,而中超则由于U23政策(必需确保有23岁以下的年轻球员上场比赛)影响观赏性而遭遇了缩水,平均每年入账6亿元,基本就是别人的一个零头。
联赛赞助费就没法提了,没人看的比赛谁会花钱赞助。
球队俱乐部层面,情况也是类似的。中超联赛转播费分成这边一共没几个钱,在英超分成垫底的诺维奇都能拿8个亿,约等于12.3个广州恒大加起来赚的分成费。
联赛分成没多少钱能赚,那么就只能靠赞助了,在中超的语境下,这个实力主要是拷问身后的金主爸爸多有钱。
2019赛季,广州恒大的收入中,商业收入(约等于广告)占比超过八成,而其中绝大多数还来自母公司恒大的鼎力支持。
2018年,中超俱乐部平均亏损4.4亿,以至于足协直接出台了一部“限亏令”:2019赛季中超球队亏损不得超过3.2亿,到2021赛季不得超过2.7亿。
当然,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政策和限制都成为了摆设。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本足协的硬性约束:一个俱乐部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将从J联赛降级。
但一个朴素的道理是,无论是转播费还是商业赞助,都是以联赛质量为前提的。如果联赛本身菜,那么其他一切都是奢求。
这里还有一个球迷们恨得咬牙切齿的问题:球员们就不能自己靠技术赚钱吗?
本土球员走不出去,引进外援又不好好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足球这里也能成立。可中超球员既不愿意走出去,引进的外援也不好使。
本质上,还是由于中国的“地产商定价球员”体系,完全和世界主流脱钩。比如一位中超TOP10在中国能拿1000万年薪,去了英超可能就只有10万,甚至还不一定能上场。
落到纸面上,则是日本和韩国分别有16和7名球员为世界五大联赛效力,而中国在这个数据上则是:
零。
与其说是中国球员没实力走出去,倒不如说是不愿意:因为对拔尖的球员来说,中超的环境确实太安逸了。
平均收入包含外援
球员们看着人均1300万的薪资单,感叹着踢世界杯可太苦了。
那些走出去的,看了看国内的待遇立马掉头回国。在U23的政策下,韦世豪从葡萄牙回国踢球,当时这位新星的身价一度被炒到1亿。面对镜头,他也直言:
也难怪限薪令的铁锤要伸张正义。根据最新规定,2022赛季,本土球员顶薪降到“只有”300万元。
球员不出去,那么把高水平外援引进来也是一种思路。就像沙特曾经搞过“公费留洋”。2018年,把九名有潜力的球员送去西班牙,但大部分人甚至连打替补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去B队或者青年队。
中国足球倒也是花大价钱请人来了,但在使用的态度上又很扭捏,一会儿限制外援上场人数,一会儿又把外援和年轻球员的上场相挂钩,生怕外援多了本土球员没机会上场锻炼了。
实际上的结果是球队想办法钻政策空子的功夫,可能比研究技战术还要多。
想保证球队实力,又要满足U23上场人次要求?只要在比赛结束前,换上一名年轻球员,过几分钟再用一名年轻球员把他换下,这样一来就直接有两名“符合标准”的球员登场过了。
而在沙特那边,和外援同场合作四年的本土球员,已经可以和阿根廷拼刺刀了。
但我们这里一番折腾的结果,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薪资”与代表实力的“身价”的倒挂。在账面的浮光掠影下,球员蹉跎了岁月。
引言那位2000万欧元转会费的张呈栋现在的身价是多少呢?12万欧元。
从娃娃抓起一个老梗,中国14亿人,怎么就找不出11个能踢球的?
这实际上说的是培训和普及率的问题。
在培训体系中,职业化训练已经处在靠顶端的位置,在它下方,还有更基础和必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踢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但在中国的一个误区是,从娃娃抓起并不意味着是青训,用著名足球解说员张路的话来说:“中国足球搞不好,问题在没有苗,没有苗你怎么培养小树。其实青训下面还有一层,那层是什么?就是普及。”
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青训是为了输送足球人才,而普及则是扩大基数。而当我们盯着韩国和日本的青训体系时,忽略了一件事:它们是训练和普及两手抓的。
日本青训“双轨制”:除了俱乐部梯队,球员也可以通过校园足球走上职业道路。日本高中足球赛事,1917年开办,如今已举办101届。小组赛绝杀德国的浅野拓磨,高中时期在第90回全国大会上当选赛事最佳射手[3]。
韩国更是直接以校园为重要的青训体系:在韩国的校园足球体系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成立四大足球联盟,统一由韩国足协管辖。
这些足球联盟相互独立,却又环环相扣。比如针对小学和初中球员,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为的正是扩大足球人口。最后的大学足球联盟,则承担了职业后备军的作用[5]。
相比之下,中国连上面的图都画不出来。
中国从80年代就开始搞青训,但却并未重视“普及”的环节。而且,既然校园足球培养出来的好苗子马上就会被职业俱乐部挖走,那谁还会辛辛苦苦费劲为他人做嫁衣?
反映到账面和投入上,就是中国的校园足球和日韩完全不在同一个量级。日韩校园联赛的赛况,经常被全国性媒体报道,而中国的校园足球,登上都市报的体育版都实属不易。
按照解说员张路的说法,2000-2014年,国内平均每年踢球的中小学生只有5000人,而日本常年踢球的小学生超过100万,人口还不到上海的荷兰,也有超过50万中小学生踢球[4]。
“5000人和人家五十万人出来的(人才),是没法打的,就这么个道理。”
参考资料[1] 专业人做专业的事?FootballGuardiansFC
[2] 中国足协会员大会今召开 将选新主席发《十年规划》,中国新闻网
[3] 日本足球,到底赢在哪?体育生态产业圈
[4] 张路:中国足球的主要问题不在青训,足球之夜
[5] 校园足球:出“淤泥”而不染的韩国校园足球,鲁能青训
[6] 足协机构,深圳网球
[7] 转会市场 transfermar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