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新能源电动车赛道的辉煌已经呈现在了大众面前,那么氢能赛道就还像个孩童,蹒跚走路,却又充满无限可能。
什么时候真正跑起来,或许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有志于此者,都紧紧盯着这个赛道。企业、投资人,包括城市,都在试图搭上氢能这条充满未知和机遇的“快车”。
作为中国最具领先的产业服务机构,创业黑马将持续关注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赋能氢能产业,与产业一同发展。i黑马x创业家也将陆续推出氢能产业系列报道,近日,i黑马x创业家对上海亿氢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贺萍博士进行了专访,本篇为第三篇报道,与您共享:
来源:i黑马(ID:iheima)
文:袁子昊
编辑:姚博海
作为一个深耕燃料电池行业30余年的产业创业家,贺萍于1990年在武汉大学获得电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一直从事燃料电池及其材料的基础研究。2000年贺萍进入加拿大巴拉德公司,将过往积淀的基础理论知识在燃料电池应用领域进一步施展和充实,并获得了巴拉德首席研究员称号。
2018年,为了推动燃料电池国产化、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贺萍选择了离开巴拉德回到国内,并创立上海亿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氢),从事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膜电极的研发生产。
对于贺萍和亿氢来说,这条创业之路才走了不到3年,氢能赛道和燃料电池行业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切充满未知,但一切又充满希望。
01
深耕行业30余年
紧握燃料电池的“心脏”
1977年,邓小平牵头召开了一场“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众多科教界名人,其中就包括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
座谈会上,总设计师提出计划从1978年起恢复高考。其中,查全性谏言:“只争朝夕,今年能办的事,就不要拖到明年办。”随后高考在当年恢复。
作为国内著名的电化学专家,查全性创建了国内最早的燃料电池研究团队,其著作《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更是被奉为电化学行业的经典,而查全性也正是贺萍的博士生导师。
1980年,贺萍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并加入燃料电池研究团队,并成为了武汉大学第一位硕博连读的博士生。
“在硕博连读期间,我的主攻学习方向就是物理化学中的电化学,从事将电子顺磁共振方法应用于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中途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被派到法国知名教授Claude Lamy 的电化学实验室接受联合培养。” 贺萍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求学生涯。
1996年,贺萍再次出国,先后在加大拿魁北克省的能源和材料研究所、阿尔伯塔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博士后科研工作。2000年,贺萍幸运地加入了燃料电池国际知名企业——巴拉德动力公司。
贺萍告诉记者,早在1997年巴拉德就与奔驰、福特、丰田等著名车企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在燃料电池汽车动力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傲人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业绩使其成为了燃料电池界的一家知名企业。然而,燃料电池的发展与应用依然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开发和完善的地方。
从催化剂筛选开发,到燃料电池失效诊断分析、耐久性提升,再到膜电极组份材料结构发展制作,贺萍在巴拉德参与并见证了燃料电池技术在性能寿命方面不断的更新提升,以及应用上持续的降本赋能。
2008年,受到乘用车开发业务剥离的限制,在随后的5年里,巴拉德将主要精力专注在燃料电池商用车及各类电源的应用市场,包括公交车、叉车,辅助电源、备用电源、固定式发电、重整气热电联用等。
“巴拉德那段时间不能做乘用车燃料电池,但可以做包括商用车在内的其它燃料电池应用市场。”贺萍介绍,在巴拉德的这段转型过程中,自己参与了上述系列的燃料电池应用开发项目,“我们开发了Anglo American plc(英美资源集团)资助的甲醇重整氢燃料电池,风冷式燃料电池备用电源,兆瓦级固定式燃料电池发电项目等。”
2012年,贺萍博士被抽调至AFCC(由奔驰、福特投资的Automotive Fuel cell Corporation公司),帮助建立膜电极材料研究评估体系;2013年,在对巴拉德的限制条约结束后,巴拉德再次进入开拓乘用车市场,并承担了大众-奥迪的膜电极开发项目,以及丰田的膜电极阳极开发项目。这两个项目贺萍都参与其中,并承担了核心的研究开发工作。
“大众-奥迪的燃料电池开发项目,是2013年开始,5年到期后又延长了两三年,但我在2018年就离开了。”
在巴拉德积累了近20年的氢燃料电池专业经验之后,2018年底,贺萍从加拿大温哥华返回中国上海。
2019年6月,上海亿氢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注于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膜电极的研发生产。成立之初,上海亿氢就吸引了亿华通、东岳未来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入股。
与锂电池电源不同,氢燃料电池是更为复杂的发电系统,主要由电堆和系统部件(空压机、增湿机、氢循环泵、储氢瓶)组成。电堆是整个电池系统的核心,包括由膜电极、双极板构成的各电池单元及集流板、端板、密封件等;其中,膜电极又是电堆的核心。
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图
作为燃料电池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膜电极被称为氢燃料电池的“心脏”。膜电极主要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三明治结构”组成,其结构设计和制备工艺技术是燃料电池研究的关键技术,决定了电池的工作性能和实际应用的优劣。
在当时,国内的膜电极行业都处于起步阶段,有数据显示,在2018年,进口膜电极占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2%。
但情况在2018年前后发生了变化,除了上海亿氢,还有唐锋能源、鸿基创能等一批国内膜电极企业先后成立,整个膜电极市场迎来了一个国产代替进口的快速变动时期。
中国燃料电池的“心脏”加速跳动了起来。
02
从0开始,两年估值8亿
“在我回来的时候,市面上已经有两三家膜电极的制造商,但很大程度上,整个产业包括他们自己都认为膜电极是个组装工作。膜电极行业的话语权都为下游所控制。”
除了话语权的缺失,贺萍还指出2018年前后国内膜电极行业所面临的其他问题:膜电极行业还存在国产化进程落后以及产业化不足的问题。
对于贺萍来说,回国创业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切从0开始,但30余年的行业深耕经验,也让贺萍从膜电极的基础研究到产品商业化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2019年创立亿氢后,亿氢做了三件事,一是积极融入到国内燃料电池产业链的生态中,强调上下游产业链相互合作配合的重要性。
“我们花了很多功夫在上下游产业链及各种会议中,强调燃料电池堆及系统的设计、控制必须要考虑到膜电极的应用范围及材料的稳定电化学窗口,作为燃料电池电堆的核心,它的使用边界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2019年9月,上海亿氢完成了1100平方米研发测试基地建设,并完成第一款膜电极定制产品的开发, 3个月后,上海亿氢收到第一个批量采购订单——57台商用车电堆膜电极。
在这个过程中,贺萍介绍,上海亿氢会优先选择跟国内企业进行合作,推动膜电极行业的国产化。
“国产化之路,亿氢也踩了许多的坑。很多国内企业进行样品合作时还挺好,但等到批量化生产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我们会根据问题对供应商提出燃料电池行业的要求,共同开发, 从而促进产业链能更好地去理解膜电极中零部件和材料的物化参数。”
另外,根据国内膜电极行业的实际情况,贺萍还将国外的一些行业标准的制定、科研方法等进行了引入到国内进行更接近国内应用工况的改进。
比如,膜电极产品的寿命加速测试,当时无论是测试,还是验证产品的寿命,国内都没有统一的规定,贺萍通过在参与科技部的项目制订评审过程中把其中的测试环节、评估手段给厘定清楚。
尽管成立不到4年,但凭借着团队过往在行业里的深耕,亿氢实现了快速发展:
2020年3月,上海亿氢完成了由水木创投、启迪之星投资的天使轮融资,开启了新一轮的研发投入和规模扩张。11月份,上海亿氢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同年年底,上海亿氢实现全年累计完成209台商用车电堆用膜电极,占据国内膜电极市场份额的20%。
2021年底,上海亿氢完成了第二轮融资,由水木易德投资、景林投资、上海自贸区基金等进行投资,投后估值约10亿。
另外,2021年,上海亿氢还初步建成了年产50万片膜电极的自动化中试生产线,并且和亿华通、神力科技、东岳未来氢能达成了战略合作,基于各自的产业优势,共同推进国内燃料电池产业技术自主化进程。
在成立的3年时间里,亿氢完成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膜电极产品的开发并装车实况运行(单堆实况运行>5万公里),其中多项性能指标都居国际领先水平。
亿氢膜电极产品数据表
除了标准化的产品,贺萍介绍,上海亿氢还能为下游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膜电极产品和工程技术服务,在外形尺寸、关键性能指标及应用工况要求,均能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设计。
目前整个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还相对早期,加上不同的应用场景对膜电极的要求也不一样,也因此,贺萍表示,现阶段亿氢更注重用小批量多批次的方式来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
“与其它的一些企业相比,亿氢的产能可能不算高的,但亿氢在迭代上是最有经验的,亿氢建造的生产线基本都是我们自己组装、验证出来的,包括每一个工装夹具设计、每一次调整和匹配。”在贺萍看来,亿氢已经爬过所有的坑,这些都在加深团队对膜电极设计和制造的理解。
03
中国最有希望
行业格局仍未确定
事实上,一个新兴产业能否快速崛起从来就不只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无论是过去的光伏,还是当下的新能源汽车,都是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政策、产业基础等因素叠加产生质变效应,如今国内的氢能像是又到了这样一个阶段。
“氢能事业、燃料电池事业如果能发展起来,一定是在中国。”贺萍向i黑马&创业家记者表示,“国外在某些技术或者材料方面可能有领先,但是氢能在中国最有机会跑出来冲在前面。”
一方面,中国是最有决心、有能力去改善环境问题的,无论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提出,还是目前国内环境改善的现状都体现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中国具备工业化的基础和将各方、各行业、各领域集中起来办事的能力;另外,中国对新能源的需求以及能源安全方面的考虑都将推动氢能赛道的发展。
膜电极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佐证着这一判断:据势银数据统计,自2018年以后,随着国内膜电极技术的进步,进口膜电极市场份额随之逐年降低,从18年的72%降至21年的25%。
国内膜电极市场份额变化的背后,也是一批膜电极企业成长了起来,并登上氢能新时代的舞台。
2017年7月的上海,由上海交通大学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章俊良牵头,成立了上海唐锋能源,并在2021年9月完成了亿元的B轮融资。
同样是2017年,鸿基创能也在12月成立,团队以叶思宇博士为核心,在佛山、广州两地设立了研发生产双中心,鸿基创能掌握着CCM双面直接涂布、膜电极一体化等技术,是中国较早实现膜电极产业化的企业之一。
在武汉,由雄韬股份控股的理工氢电于2018年3月成立,技术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潘牧团队。产品方面,理工氢电是国内早期成功开发出CCM膜电极的企业之一。
未势能源比理工氢电晚成立一年,是一家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零部件制造商。在2021年9月,未势能源自主研发了“卷对卷”膜电极生产线,从小批量试制生产转为大规模量产。
威孚高科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汽车零部件的著名生产厂商。但自2018年,威孚高科也着手布局氢燃料电池零部件,先后收购了丹麦老牌燃料电池部件公司IRD和金属双极板供应商比利时Borit,拥有多项膜电极产品专利技术。
目前,国内从事膜电极生产的企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独立第三方膜电极供货商,如上海亿氢、上海唐峰、鸿基创能、武汉理工氢电、擎动科技等;第二类是自建膜电极生产线的燃料电池厂商,如未势能源、新源动力、爱德曼、捷氢科技等;第三类则是跨界布局氢能的企业,如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威孚高科、锂电和陶瓷材料供应商道氏技术、涂布材料供货商纳尔股份等。
整个膜电极市场还未形成稳定局面,新入局者众多且势头迅猛,市场和行业领头地位的争夺愈发激烈。
在未来,随着政策完善扶持与下游需求规模扩大,膜电极市场的竞争也将会进一步加剧。但同样,激烈竞争的市场也藏着大量机会,如何在赛道中快速奔跑并脱颖而出,是所有膜电极企业都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贺萍告诉记者,亿氢接下来的重点还是持续迭代膜电极相关技术与产品,“提高膜电极的研发设计能力,满足客户对膜电极产品的要求,让亿氢的产品永远处于行业最前列是我们坚持做的事情。”
一方面,亿氢在公司组建了一支的高水准的研发团队,去攻克膜电极技术最前沿的难题;另一方面,亿氢先后与清华、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学及南京新材料研究院等知名院校机构展开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
“我们将继续完成扩大产能的规划,即在现有基地的附近,完成一个年产100万片膜电极的产线,以及北京大兴氢能产业园区,完成另一条年产100万片的生产线。同时,亿氢正在积极发展电解水制氢的膜电极及电解槽业务,以顺应氢能行业对核心能量转换技术的需求。”
在贺萍看来,氢能赛道的所有企业都在努力攻克行业的技术难点,联手合作使产业链纵横上下进一步贯通成熟,同时也期盼着行业腾飞拐点的出现,见证氢能发展的辉煌。
“整个氢能赛道才刚刚开始,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像能源、电力、石油化工行业的伙伴们也一起加入进来推动氢能事业的发展。 ”贺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