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基金保持“小步快跑”、“精准狙击”的风格,并继续沿用一期基金“S+P+D”投资策略。
尽管遭遇募资寒冬,这只人民币基金的募资节奏却悄然加快。
创业邦最新获悉,上实盛世S二期基金正式关账,规模8.89亿元,实现超募,基金将继续重点瞄准科技创新与降本增效,持续聚焦生物医药、智能科技、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存量份额转让机会。
从字面看来,这只基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只S基金,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母基金。具体来说,上实盛世S基金是专门投资于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基金,他们购买的是基金份额或底层资产,是中国本土的人民币S基金买方。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S基金试水者,“枪支弹药”充盈的上实盛世S基金正迎来中国S基金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创业邦了解,上实盛世S二期基金获得了国资、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多元化LP的青睐,在引入苏州工业园区产业投资基金等战略性新LP的同时,获得了一期基石投资人上海实业、湘江国投等老LP的复投。此外,本期基金也得到了两家信托机构和一家银行理财子等金融机构的出资。
本期基金为苏州工业园区首支落地S基金,园区内落地机构存在大量潜在交易机会。盛世投资母基金打造的创投生态圈资源,也为二期基金扩大优质资产池提供了有力支撑。上实集团雄厚的产业背景能有效为被投项目导入资源和丰富退出渠道。
此前,创业邦对上实盛世S基金总经理李岩进行了采访,也谈到二期基金相关情况,采访实录如下,Enjoy:
创业邦:募资难成为私募股权行业不争的事实。你们募资节奏反而很快,跟S基金是一款特殊的私募股权产品有关系吗?
李岩:相比传统私募股权母基金、直投基金,S基金本身确实具备显著优势。S基金在投资时基本已经跨越了J曲线的“低谷”,所以相对来说底层资产较为明确,风险较低,这也使得S投资整体回报周期较短,大大加速了现金回流。
除此之外,S基金还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取底层优质资产,减少因溢价带来的收益风险。同时,还可进一步实现跨时间周期配置,通过接转不同设立年份、不同阶段的基金,体现出卓越的分散化配置能力。此外,S基金具备另类资产投资逆周期的属性,能够在不确定性增加的市场中寻找高性价比的投资机会。
同时,盛世投资具备做S基金业务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优势,已构建了集GP、LP、产业等各方资源融合的创投生态圈,有利于S基金迅速洞察资产动向、捕捉交易机会。
创业邦:跟一期基金相比,二期基金的投资策略、LP结构层面有哪些变化?
李岩:一期S基金规模不大,5.1亿人民币,二期实现募资达8.89亿元,我们属于小步快跑的策略。S市场阶段性变化也比较快,二期会延续一期策略的同时,也会有一些改变,根据不同的策略,寻找不同类型的LP。
二期S基金LP首先得到了一期原有LP的支持,复投率超过了40%,同时除了上实集团,还重点引入苏州工业园作为新的基石LP,以及金融机构类LP。因为苏州工业园是国内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比较活跃的区域,在国内做私募股权基金比较市场化,资金周期比较长,投资体量也比较大,子基金数量多,存量资产很丰富,引入他们后,我们可以优先获取苏州工业园区内子基金管理人及基金份额的动态信息,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储备资产。
创业邦:为什么还会重点引入金融机构作为基石LP?
李岩:资管新规之后,之前很多做固收产品投资的金融机构也在转型,寻找权益类的投资机会。就收益、风险偏好等方面来说,S产品其实比较符合他们的投资偏好。
另外,金融机构更为擅长做固收类的投资、质押和结构化交易,能支撑我们做模式创新。比如,我们之前做交易时只能买断份额,而跟金融机构合作后,除了买断一部分份额外,另外一部分份额可以做成质押融资的形式。
总之,多元化背景的LP能帮助我们附加更多的资源,帮助我们不断创新、优化交易方案,从而跟GP的合作模式更多元化、更加灵活、加深长期合作关系。
创业邦:你们最早做S交易是在哪年,后来又陆续成立S基金?募股权二级市场的系统性机会来了?
李岩:盛世投资一期S基金是2020年初成立。之所以做S基金,首先跟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发展阶段和盛世投资本身FOF基因都有关系。因为盛世投资一直做母基金,很早就关注S交易机会,2011年开始陆陆续续做过一些S份额转让的投资和交易,只不过之前私募股权二级市场还没有发展到大规模的份额转让阶段,流动性需求尚未明显体现,还未形成系统性的投资机会。
但市场发展到2018年时,中国的股权投资机构达到1.4万家,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0万亿人民币,就规模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另外,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渠道相对有限,近年来又有资管新股等政策的影响,引导基金也会陆续进入到退出期,巨大的存量市场必然会催生S交易的需求。S交易市场的发展也是一级股权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衍生机会。
介于此,盛世投资判断此后的3~5年可能会存在S基金发展的系统性机会。于是开始做战略性筹划,把S当成一个未来的战略性新业务方向来做。
创业邦:从你们成立S基金至今,感觉最近几年的变化大吗?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S基金的发展在提速?
李岩:S交易在国内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最近几年S市场的阶段性变化非常快。首先,最近两年国内S交易规模也出现了翻倍的增长,交易的参与方也越来越多元化,单笔交易的体量也在提高。同时,最近一年也有相关支持S交易的政策出台,北京、上海已经陆续设立了基金份额转让平台,能够为基金份额交易的流程、标准提供相关支持。
其次, GP对S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除了传统的基金LP份额转让,目前很多GP对于基金接续、基金重组有更多的需求和兴趣,这也和海外S市场发展趋势类似。
创业邦:这两年,正迎来S基金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什么盛世投资并未加快投资节凑,反而更加谨慎?投资时关注的重点在哪?
李岩:我们一直保持谨慎、平稳的节奏,即使在2020年刚遇疫情黑天鹅时也是一样。这两年,虽然S交易的需求比较明确和旺盛,但整体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在加大的,趋势变化也比较快。
三四年前,GP投资的项目,预期和现实还不太一样。比如,之前预期能比较顺利上市或去海外上市,现在可能发现也没那么理想。国内资本市场一级和二级之间的价差红利也在不断减小,价格倒挂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所以,我们在判断上可能会更加谨慎,会特别重点考虑接转的价格是不是真的有安全性,未来是不是确实能退出,最终还是回归本质,关注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和质地良好,有成长性的资产。
创业邦:上实盛世S基金是独立的S基金吗?拿份额或资产时有哪些优势?
李岩:我们所谓的“独立”是指我们有一个专职的S团队,同时是单独的管理公司平台,但其实跟大股东盛世投资和上实集团的战略协同性非常强。因为盛世是国内FOF领域的领先机构,盛世投资母基金打造的创投生态圈资源,为S基金扩大优质资产池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多年积累的数据和信息也为S基金的尽调估值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上实集团雄厚的产业背景能在细分行业、资产判断上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能有效为被投项目导入资源和丰富退出渠道。因此,结合盛世投资的母基金平台和资源以及上实集团的产业背景,可以和GP形成多维度的合作关系。。
创业邦:在中国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做独立的S基金会存在一定挑战吗?
李岩:如果只做单纯的S基金,可能会相对困难一点。至少目前阶段来看, PSD联动会更好。如果FOF对GP有持续出资的可能性,做S交易时GP配合度会更高一点。
创业邦:盛世投资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份额或资产?偏好哪种类型的GP?
李岩:目前,我们比较关注医疗健康、先进制造、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赛道中底层资产比较明确的中后期基金份额。一般基金份额的资产数量控制在20~30个左右,已投比例相对较高的。
不管是黑马还是白马基金,我们都有接触或投资。更青睐从业时间相对较长,有过多期基金管理经验,且在细分赛道有深入理解,且历史业绩表现佳的GP。
另外,S基金投资跟母基金投新子基金不太一样,因为S基金本身比母基金周期要短,所以我们相对比较关注退出。
创业邦:你们探索过哪些模式创新?
李岩:上实一期S基金尝试过各种合作模式,比如认缴未实缴份额的转让、实缴出资份额转让、基金重组等等,我们挺愿意尝试创新模式。另外,我们历史交易中也成交过不同类型的交易对手方,包括民营LP、市场化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或金融机构等。
若是简单交易,整个周期会比较短,从立项到投决差不多一个半月左右时间。类似某些基金重组交易,因为流程比较复杂,所以周期长,GP需要花很长时间跟老LP沟通,以及做资产架构等等,交易周期也会相对拉长。
现在,很多GP也都在慢慢思考或考虑做基金重组或接续基金,意愿会比之前更强。接下来几年,这种重组需求应该会更活跃。
创业邦:请具体谈下,S交易复杂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尤其做GP主导的接续基金,其复杂度更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岩:LP份额转让交易会简单很多,因为它是一个已经存续、既成事实的东西,LPA条款也没有修改的余地。
但是,做基金重组或接续模式就完全不一样,复杂程度呈几何倍数增加。因为重组后的是新基金、新项目组合,协议条款约定等也全是新的,又加上有新老LP之间利益平衡的问题,GP拿出的资产以什么价格转,这会影响到老LP的利益。
同时,也会影响新LP的利益,所以资产配置方案、接转价格,都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另外,GP在整个架构和新基金中承担什么角色,采取怎样的分利机制,都要考量。这样,交易会变得非常复杂,就对GP对交易的驾驭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创业邦:怎么看待外资S基金和人民币机构的关系?更多是竞争还是合作?
李岩:这些经验丰富的外资机构也进入中国,肯定是认可中国市场机会。整体来说,我们之间合作应该会大于竞争。外资机构有资金和海外经验的优势,而我们本土S机构对人民币GP的了解程度会更强一些,大家比较互补。
创业邦:外资S基金跟人民币S基金挑选案子风格会有很大差异性吗?
李岩:我觉得有差异很正常,就股权投资这事儿本身来说,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各家人民币机构对资产的判断有不同的标准,外资也有他们的系统打法。而且,我感觉大部分专业的外资机构来到中国会更加谨慎和理性,不是说来了之后就疯狂抢项目。
创业邦:国资份额转让何时能真正流转起来?市场亟需什么?
李岩:政策一旦打通,量就会很快起来。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从10亿的交易额做到60亿规模,今年可望突破百亿,算是走得比较快了。后续如果关于国资份额评估、转让的政策能够陆续出台,有比较明确的参照,国资份额转让的体量会比现在大很多。未来随着市场参与方的不断增加,相信S市场会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