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未来独角兽,探讨医疗新风向。
2022年,对创始人和投资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一年。在国内,上半年疫情的肆虐让很多人失业、公司倒闭,实体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国外,俄乌战争造成能源和粮食危机,全球通胀高企、美联储数次加息……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的人更加坚定了判断,有的人则对创业和企业管理产生了新的理解。在2022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峰会暨创业邦年会上,科特勒咨询合伙人王赛与智云健康CPO&副总裁杨文琳、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杨爽和鹰瞳科技创始人张大磊一起,分享了2022年他们对创业的新理解。
以下为经创业邦编辑过的对话节选:
2022年最重要的一件事王赛:现在疫情重新开放,我们的外部环境一直处在变化的状态,但创业本身就是在一个变化的状态当中,所以才叫“创”。我们这个论坛的主题叫“新范式:2022重新理解创业”,2022年可以看作是过去20年来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我想请三位嘉宾先介绍一下自己和企业,再回答第一个问题:过去一年当中,你们碰到了哪些非常关键的时刻?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l智云健康副总裁&CPO杨文琳:为客户、为行业创造价值
杨文琳:我是智云健康的副总裁、CPO杨文琳,智云健康是一家专门做慢病管理生态的一家公司,我们在院端、社会药房,包括药企这些以SaaS为切入点做整个的慢病管理的数字化,这是公司的一个介绍。
回顾2022年公司最重要的事儿,我们跟大磊总一样,想半天最重要的事,似乎是公司都在港交所挂牌了,但这是最重要的吗?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是在2022年,我们不断在做减法——整个2022年,我们不断地在看业务,不断去想办法贴合慢病管理生态中的各方参与者,包括药企、医疗机构、保险公司、药店等,帮助他们在数字化方面做更多的探索,也砍掉了很多业务上不确定的东西,集中力量去做对公司发展更有价值的事情。所以2022年是我们特别接地气、特别扎实的一年。
l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杨爽:攻关“时空组学”新技术
杨爽:大家好,我是华大集团的杨爽,我们今年刚刚收获了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华大智造,是9月9号在上交所科创板敲的锣,但这并不是我们2022年最重要的事。大家都知道我们华大是由中科院一个科研团队发展到今天的,最初的成立是为了参与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样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因此跟很多行业不太一样,华大是由基础科研做起转化到临床等应用方向,之后又向上游延伸掌握了核心工具,这样一个基础上长出来的一个产业。
如果大家对基因检测行业足够了解的话会知道,大多数行业内的企业是在过去的十年左右长出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以来,基因测序成本的快速下降,使得生命科学领域大量数据产生了大量的知识,新知识又催生了新应用,才保证了行业从一个大家觉得很高精尖的基础科研,慢慢成为每个人身边都可以用到、感受得到的检测项目。
过去的三年里面,我们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处在忙碌的抗疫工作中。虽然抗疫工作占了我们工作很大的部分,但是对于华大整体发展,我们觉得最重要也是最有深远影响的还是测序,不但是把单个的病毒、人的基因序列测了,而且我们有一个新的技术叫“时空组学”——这是一个被《Nature》《Science》《Cell》等顶尖学术期刊认可的突破性技术,在今年5-9月很短的时间里面完成了这些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的大满贯。这个技术就跟当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样,首先带来的是科学上的进步,而后可能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里面会又像今天的核酸检测、基因检测一样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l鹰瞳科技创始人张大磊:从零到一,深耕硬件
张大磊:我们本质上讲还是一个产品公司,我们做的一个核心产品是想让每个人自己知道自己血管的健康状况,我们是打一束光穿过瞳孔照到眼球背后的血管,也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通过的最高级别的(第三类)医疗器械软件,这是我们做的核心算法的部分。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把所有的硬件部分准备从头到尾全部自己做,原来我们是更加像一个软件公司,但是在2022年上半年的时候我们业务受到了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原来的硬件是用的注册人制度,在上海委托生产的,但是上半年由于疫情封控,货造不出来,我们的硬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过去一年我们从0到1地深耕在硬件制造领域。
大家看到这款产品,像一个VR眼镜一样,只需要20-30秒的时间,就可以任何场景下自动完成拍摄,它可以直接判读出来一个人的动脉硬化等等健康状况。同时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所有参数指标都比国外同行更好的基础上,把成本做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以下,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尤其基层医疗机构用得起,这是我们过去一年花的最主要时间精力在打磨的一个硬件产品。
二、过去一年的创业心得王赛:过去一年,可能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创业”这个词语没有像过去十年当中那么流行了,无论在创业界还是企业界当中都流行一句话“从不确定当中寻找确定”。
第二个问题想问一下三位上市公司的合伙人,在过去一年当中,整个现实的冲击有没有改变你过去深信不疑的一些东西?你们对做企业的价值观、对经营的看法、对创业的心得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l鹰瞳科技创始人张大磊:于无声中传递价值
张大磊: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我们看到的,至少对我个人来讲影响非常大的一件事是,我以前一直以为大多数人的健康素养是在不断增加,或者越变越好的,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健康管理产业才有发展。但实际上过去花了一年的时间,让我意识到一件事,我不认为大多数人的科学素养增加了,也不认为大多数人对自己健康关注的科学水平是提高的。
我们在过去一年做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在厦门某个区60岁以上老人打疫苗的时候,我们给他们做了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健康监测评估,把那些有基础病、有重大健康问题、感染了新冠之后会是重大问题的老人筛查了出来,提前做了一些干预,效果非常好,这些老人很明显比其他区老人得到了更多的保护。
如果我们告诉所有的普通用户,你应该提前去判断出来感染新冠是否是重症,以及分别提前几天做哪些干预的时候,我觉得老百姓不会接受,大多数人并不愿意为此买单;但是如果由政府驱动,由第三方买单,这个事老百姓会参与。大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对自己健康的认知提升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在认清事实的情况下,把产品做得足够简单,足够有吸引力,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传递价值,是我们正在做和将要做的。
l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杨爽:坚信科技第一性
杨爽:大磊总说的情况是我们在过去十年做产品推广时常常遇到的,但是去年或者说过去三年大家面临的变化带给我们的恰恰是,我们更加坚定了“科技是第一驱动力”的信念。为什么要做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什么一定要代表中国参与进去,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底层的技术,就像芯片的硅基怎么来制造一样的底层技术。如果我们能够在里面了解,我们就是作为人类最早能够知道生命的一些奥秘,就像这次的新冠,无论是做核酸检测,还是做疫苗,首先都必须了解这个病毒的序列。举个例子,中国疾控中心向WTO报告新冠序列的第一时间,欧美那些做疫苗的公司就已经可以开始mRNA疫苗的研发工作。这些例子让我们在过去几年更加坚定了科技的“第一性”。
l智云健康副总裁&CPO杨文琳:更偏爱有经验的创业者
如果要问“创业的变化”,我觉得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所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了。之前很多的大学生和天才少年,都是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去创业的。但是经历了这一轮的阵痛,你会发现还留在舞台上的人,大部分都是那些有着深厚行业经验的创业者,甚至是连续创业者。这些创业者经历过成败,耐得住寂寞,有着很强大的内心,能够很平静地看待今天环境的劣势和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投资人现在更愿意投有经验的创业者,而非天才少年的原因。很多天才少年都是非常天真烂漫的,过去是这样,现在和未来也是这样。
三、未来一年,如何做好业务布局?王赛:如今,国门重新开放,疫情第一个周期开始过去,社会的信心重建是需要有周期的,但企业家肯定比职员的信心重建周期要快,否则经济没办法起来。大家在做出积极调整的过程中,怎么看未来12个月的经济?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管理或者业务跟大家谈一谈?
l智云健康副总裁&CPO杨文琳:谨慎乐观,更加冷静
杨文琳:标准答案肯定是谨慎乐观,但实际上我反而觉得大家在这个时候更要冷静,因为其实我还分管政府事务,当我跟政府交流的时候,其实我发现这两个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说政府会更积极,下到企业里的频率会更高,他们的KPI会有变化。
很多政府部门对成长期企业的关注度更高了。虽然政府对企业的关注度更高了,但是市场的信心、企业家的信心,其实不是一纸文件能决定的。这也是我说要谨慎乐观的原因,虽然现在放开了,但实际上我们面临的医疗挤兑状况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估。所以2023上半年,在疫情政策的调整下,可能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如何去平稳地度过这样一个峰谷。
l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杨爽:加快国际化步伐
杨爽:我很赞同刚才主持人说的“韧性”,包括文琳总也提到谨慎乐观。我觉得无论是应对疫情后面一系列的问题也好,还是国际大的复杂的形势也好,确实需要足够的谨慎,需要有足够的韧性来坚持住。但是我们也始终对科技充满信心,因为科技带来的全球竞争是不会因为这样的一个周期逆转的,一定还是在继续往前走。
对于华大来讲,也许对于大家有借鉴,我们在2023年,一方面保持谨慎的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加快国际化的步伐。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要往前走。在保持谨慎的前提下,乐观往前走,这个非常重要。
l鹰瞳科技创始人张大磊:地利不如天时,天时不如需求
张大磊:大家都非常看好国际化,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个国际化的例子。
我是在国内和国外分别得过一次新冠,到处跑很可能会得不同的毒株。在接下来的变化中,我们有几个基本的思考:
第一,至少对我们这样的产品型公司来讲,地利不如天时,天时不如需求,认清什么是持久不变、稳定的支付方,以及他有什么需求,这才是对我们来讲真正重要的东西。毕竟我们现在经营的是年收入几个亿的、很小的公司,所以我们不认为我们会受到太多天时地利的改变的影响,毕竟我们在整个大的领域里面市占率还非常非常小,我们是芝麻,只需要真正满足客户实打实的需求,做成市面上最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这个是我们2023年持续要关注的,也继续要做好的一件事。
第二,我们观察不同国家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他们实际所在的状态,我看到的是他们更早放开的国家疫情是一波一波持续的,不是这一波过去了之后大家就一直免疫了,而且每一波都是不同品种的毒株。所以疫情会是接下来的常态,在这个常态里面,我们认为更加受影响的可能会是toG的企业和依赖大KA的企业,市场中的小B和To C的企业相对而言受到的冲击会更小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琢磨如何把产品的可及性做得越来越好,因为整个产品的总拥有成本如果下降一半,在我们的细分领域可能覆盖到的群体是增加一个数量级的。为什么大家要去医院才能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就是因为大的检查设备和仪器不好搬运,人们于是把这些东西放到一起去,让医生、病人、所有人都集中在建筑物里去,这个建筑物放着这个设备,这个建筑物叫医院,但医生脑袋里的知识和病人身上的病在去医院之前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鹰瞳科技,我们搬动的部分不是人,而是仪器,并且我们把仪器做得更加便捷。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一些探索,发现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因此未来一年其实和去年、前年要做的事情还是一样的,我们觉得真正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是否把客户的需求解决得足够彻底,是否让客户以更少的钱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四、精准医疗赛道前景及展望王赛:最后一个问题,回到三位企业家从事的行业本身,应该叫精准医疗的领域。我今天早上看比尔盖茨的一个访谈,讲如何去预防大疾病,做的视频访谈当中谈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说未来精准医疗对人类当中的一个大的变化。这里有些问题,第一个问题还是到大磊总这边,AI技术如何助力医疗,或者精准医疗?另外二位,从你们的赛道来谈谈未来在这个方向当中哪个赛道、哪个细分方向当中有巨大的投入和创新的机会?
l鹰瞳科技创始人张大磊:技术助力健康检测普惠化
张大磊:如果在七年前我们刚刚创业的时候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可能会比现在更加乐观,当然现在反而会更加更清楚看到现实。单独从技术层面来讲,我认为读图能做一定的工作,NLP(自然语言处理)也慢慢开始成熟起来,包括前段时间大家看到的ChatGPT等等,但是它离我们真正的医疗端要做的取代大量的医疗工作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里面什么东西是肯定可做的?我觉得真正可做的事是把每个人对自己健康状况感知的过程,转化成一套经验,直接复制到每个人身上去,这件事现在的技术条件已经可以做了。这意味着以前“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是专业人士才能赋予你的权利,你自己是没有的,但是现在它变成你自己的权利了,你自己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判断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而且你得到的信息专业程度和最牛的专家给你的信息专业程度应该是一样的,并且特别普惠,很低成本,可以随时复制,这是我们所理解的技术所能达到的趋势。
在这样的理解之下,精准医疗不再是对人群中概率的医疗,人群中的精准,而应该是对当前这个人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手段。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我们会持续把精准医疗往前推进,同时我们也希望在中间自己做出来一些有用的贡献和实实在在让每个人能用得起的产品。
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杨爽:精准医疗需要多学科配合
杨爽:“精准医疗”这个词被大家所熟知是因为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到了这个概念,进而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名词。但是精准医疗能够实现,背后还是因为科技的积累,需要有相当多科技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把以前的医学认为是不精准的,因为我们不能个体化,不能对这个病的病因有一个准确的了解,相应的干预方式也不能因人而异,例如根据这个人的遗传学背景和具体致病的基因来做。
所以未来的精准医学,同样是需要多学科配合的系统工程。例如对于肿瘤的精准医疗来说,从我们的优势来说是基因组学,需要对疾病相关的基因、对遗传密码的变化有所了解,但要更好的发现和了解疾病也离不开化学家、影像学家的积极配合,才能看到更好的成像,更好的看到病灶具体在哪里生成。因为像肿瘤这样的疾病不是一天就出来的,从基因的变化到形成肿瘤,有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就有非常多的科技手段,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发现这个疾病。
回到更底层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医学?医学不是为了要做一个产业而诞生的,大家的健康更加重要,医学是为了让人更健康的一个核心手段。所以随着精准医学往前发展,更重要的可能是随着相关科学和技术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加深,最终回归到健康管理和预防,让我们所有人更加健康。
l智云健康副总裁&CPO杨文琳:精准医疗在今天是个体化的医疗
杨文琳:我们不得不看到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快速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这次放开以后,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很多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可能都离开了。
我们所讲的“精准医疗”已经不是十年前刚提的时候概念,我们对精准医疗有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理解。今天的精准医疗客观上就是个体化的诊疗,应用多手段、多学科,和基于我们对医学、科学知识的掌握,去管理好每个人的健康。中国的慢病人群有5个多亿,再加上我们快速进入老龄的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我不能说这是个大市场,我只能说是个大群体,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特别是创业者,创业者殚精竭虑,身体要好,心态要好。这次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带走了很多创业者,包括科学家,很多医学大家,所以如何为民众找到普惠的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和基于个人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过去一年虽然有疫情,但实际上行业里还是涌现了很多新的科技和新的风向,包括数字诊疗等等,这些实际上都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和准备,让我们在未来能够以更充沛的基础和更充分的准备来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医疗行业跟其他行业不一样,不能只说有多么广阔的市场,它是个风口行业怎么样,医疗行业本身就不应该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它就是一个普惠的行业,甚至从创业开始你就应该做社会公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每个人的身体,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的父母、家人,所以给这个行业更多的一些关注,或者说更多的一些时间、耐心,让这个行业,包括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更扎实的成长,我相信最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