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ital) 作者:竺晶莹
“你最害怕什么?”
“我不想让我的脑子停止思考。”
在纪录片《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中,盖茨停顿了几秒,对导演说出了这个答案。2008年,比尔·盖茨正式退休后,将580亿美元个人财产捐到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自此他把目光投向了全球亟需解决的公共议题上,这些议题包括——如何在非洲提供清洁的水源以降低疟疾的传播?如何在全球根除小儿麻痹症?如何建造安全的核能以彻底解决能源短缺、气候变暖?
盖茨基金会为解决这些问题,投入了数十亿、近十年,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非洲的水源问题在于没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于是盖茨有奖征集无需下水道的马桶设计方案,方案来得很快很多,但单一造价都太高,比如一个马桶5万美元成本,根本无法推广。
另外,非洲有很多儿童仍因未接种疫苗而患上小儿麻痹症,盖茨基金会通过算法精确化地图、让当地志工上门接种等方式,几乎在2010年就快要根除这种病症了,结果新一波恐怖主义席卷而来,阻碍了疫苗接种计划。
全球最关切的能源问题,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远远无法替代煤炭,只有核能有机会彻底解决能源短缺,然而福岛核泄漏让公众再度谈核色变,盖茨强调他们团队的技术已经可以保障核能的安全性。由于中国能把工程建得又快又便宜,盖茨九年往返中国达成合作协议。这时,中美贸易战来了,美国政府取消了合作,盖茨无言而愤怒。
他一定觉得政治在某些时候很愚蠢,阻碍了人类进步的真正步伐。当盖茨试图用科技解决所有问题时,他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战争、政治,就算投入了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这些问题离彻底解决还差得远,而他已经60多岁了,他什么都能买,却买不回时间。
一个人被什么所成就,也就执迷于什么。盖茨一生都迷信科技,他坚信科技创新能够解决一切。这也难怪,是科技让他成就了微软,年纪轻轻登上世界首富的位子,二十几岁就管理着几千人的公司,每年进账几十亿。树大招风,微软涉嫌垄断,陷入调查,盖茨在听证会上傲慢作答。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他仍然认为,如果只是他们有不可挑战的地位,没有更新更好的科技取代他们,那就不算垄断。在片中他挥舞着双手回答完这个问题后,仍然是沉默。
那一刻,我觉得这种沉默和他对核能发展被贸易战阻断的无言,本质上是一样的——对于庸众的无能为力。如果年轻时的他面对垄断的指控,还想辩解或反击,以期公众给予他一个公正的评价。那么老去的他只剩无言,因为看起来无论他多么努力去解决问题,却仍被恐怖主义、国际纷争这类现实因素所阻挠,而这些斗争似乎是那么不知所谓。
也许他打心底瞧不起这种浪费时间的斗争,所以实践了一生的——无非是学习、投入、解决问题。退休以后,盖茨仍在遵循这套行为模式,每周他的帆布袋里都会放着十几本新书,想要了解一个问题,至少要看五本相关书籍,于是在对话各领域的专家时,他总能问对问题,甚至启发对方。盖茨经常去胡德运河的度假小屋过他的“沉思周”,拎着一袋书,边看边做笔记,过上一周。他的阅读速度是惊人的1小时150页,看完能记住九成内容。
我感到,他只有在阅读、思考时,站在这个解决所有问题的起点,他才不会被背叛,因为一切都靠你自己不断在智识上攀登,在钻研里陷入狂热,仿佛脑子里的枝桠不断被点亮,那大概是种美妙的感觉。因此,他最害怕停止思考。
一旦现实状况掺杂了很多其他因素,不再是纯粹的思维冒险以后,盖茨所持有的科技创新改变一切的信仰仍不能带来完满,而只是令他也尝到失望的滋味。片尾,导演问他这三件事好像都还未成功,你会不会觉得太难了,接下了太多任务,想要放弃。盖茨说:“你有时可以说,我们放弃吧。你有时只能说,我必须要更努力。” 导演的画外音是,他怀疑这份韧性作为优点的同时,是否也是缺点。
镜头来到了盖茨的书房,他说自己很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刻在书房穹顶边缘的一句话就出自书中,盖茨比望着戴西家码头的绿光:“他的梦一定很接近了,很难抓不到了。”
那一瞬间我愕然,《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百年间畅销不衰,因为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时代就抓住了美国梦背后的真相。近日听到郭强生对这本书的评论,他说,美国人一直期待着盖茨比这样的人出现,然而当这个人升得太高时,大家又要把他拽下来。整个美国社会都是极度现实的,只是大家自以为保有纯真。
盖茨、马斯克都可看作当代的“盖茨比”,尽管他们两人互相看不上对方,但一样打小就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一样很年轻就获得了现实世界里最多的财富,他们的形象也一样盛极而衰,从天才、首富到资本家、垄断者,而他们又陷在改变世界的狂热里,盖茨想要拯救地球,马斯克想要移民太空。而这种,改变世界的愿景是不是正是他们自以为保有的纯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