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是大势所趋,但这种创业并不会更容易。
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信 陵
编辑丨昝立永
题图丨摄图网
Sarah Hum曾在Facebook做产品设计,工作地点是旧金山。平面设计出身的Sarah有两个人生目标,一是拥有自己的企业,二是周游世界。
普通人的选择是先创业,成功后再环球旅行。Sarah的想法是,不长期打工,趁着年轻,两件大事一起干,做个游牧企业家。
2017年,Sarah和一位前Facebook软件工程师Andrew成立了自己的SaaS公司Canny,帮助软件团队整理客户反馈,做产品决策。
图源:Canny网页截图
目前,没有外部融资的Canny经营稳定,世界各地一共13位员工(含两位创始人),公司已经盈利。Sarah和Andrew一边管理企业,一边在全球旅行。Sarah在博客中写到:旅行易,创业难。公司盈利了,就能支撑更大的梦想。
Sarah和Andrew代表着发达国家一个日益庞大的年轻人群体。他们不想等到退休后再旅行,也不想边旅行,边打工。他们有创业梦,想证明自己一边周游列国,一边依托互联网,创造一个以前不存在的产品或服务。
乐观者的游戏
创业六年的Sarah认为,创业和旅行有共同点,比如,都需要承受非常多的变化(不确定性)。同时,享受二者的过程比实现目标更重要,永远有下一个目的地。而且,边旅行边创业,还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收获。比如:
1、更专注
同时做两件事怎么会更专注?Sarah认为如果扎根在旧金山创业,朋友多,诱惑多,而外出旅行和创业,社交少了很多,更利于创业的思考。
2、新关系
旅行中不断地认识新人,接触新的市场,有助于带来新的客户、供应商和潜在的伙伴。Sarah尤其建议在旅行中多与当地的企业家建立联系,不要天天和游客混在一起。
3、成本可控
Sarah认为,相对于美国湾区,适合旅居的国家通常生活成本较低。用一流国家的积蓄支撑二三流地区的生活,能够让维持一家创业公司的钱烧的更久。
Sarah对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很满意,唯一遗憾的就是整天忙着工作,留给旅行和探索的时间很少。
Sarah的看法得到了《哈佛商业评论》一篇文章的佐证。文章指出,数字游民群体有三大特征: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专业技能,热衷数字技术。他们选择移动生活方式是出于“积极和主动”的因素(确实,从来没听说谁是被迫出国旅游创业的)。同时,不管做啥工作,收入多少,79%的数字游民对他们从事的工作和收入的水平表示满意。
文章引用了MBO Partners研究公司的数据:2019-2022的四年间,美国数字游民的数量从730万暴增到1690万人。未来两三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6000万。假设创业者能维持16%的水平(目前全球数字游民创业者占游民总数的比例,见下图),那么仅仅美国的移动企业家就将达到960万!
图源:Nomad List:The 2023 State of Digital Nomads
财务上看,美国有不少数字游牧企业家的成就超过了Sarah和Andrew,媒体经常提到的明星包括Buffer、And. Co.和Toptal。And Co 创始人成功出售了自己的企业;Buffer有80个员工,年收入1800万美元,而Toptal的员工多达2300人,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
创业者该做哪些准备?
如果你真的愿意选择旅行+创业的生活方式,我们劝你认真阅读下面的内容,这些经验和教训都是来自已经在游民路上闯荡多年的企业家。
1、别指望投资人
专业投资人通常不太可能去支持移动创业项目。你想一想,公司没有总部、老板居无定所,创业失败率本来就高得吓人,投资人怎么可能下得了决心为你买单?
数字游民是确定性的大趋势。对于这样的生态,投资机构最感兴趣的是那些为数字移民群体本身提供服务的初创公司,它们有做成大生意的潜力(如2014年成立的Romote Year,2020年即被收购),但不太会考虑投资用移动方式工作的团队。
事实也是如此。著名移动创业家Ivan Kreimer说,100%的移动项目,创始人都是靠自己(或是家人)的积蓄创办的企业。
英文有个词叫bootstrapping,指的是不靠外部投资,企业按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大的发展模式。确实有一些科技公司是按bootstrapping模式长大的。(参见《拿不到VC的钱,还创不创业?》)
有意思的是,数字游民群体中,有钱有闲的投资人不在少数。他们不受地理位置限制,通过互联网做金融投资,只要网络畅通就行。但是,这些在沙滩上躺平的投资人喜欢的是确定性相对较高的证券市场,不是九死一生的初创公司。
游牧创业者只能是专注从客户那里产生收入和利润。最好的投资者是付费客户。
2、别指望现金流
初创公司需要投资(不像游民打工人)。如果投资人不支持,个人资金准备不足,即使你的想法长远看是可行的,但项目可能因为缺运营资金半途而废。有经验的人说,游牧企业家起码要预留两年的流动资金,做好连亏几年的准备。
鉴于这种情况,建议创业者:
*有了积蓄再出发
旅行和创业,过程都是”意外频出”,花费的时间和资金总是高于预期。创业者最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再出发,光有“背水一战”的心态无济于事。
*先做游民再创业
游牧创业之前,也体验一段数字游民打工者的生活,锻炼一些必要的技能,比如提前规划下一站、适应不同的居住工作环境、掌握商务和沟通软件、适应异国他乡的饮食等,并发现自己的短板。
*在家里建好公司再出发
团队搭建、注册公司、必要的实体基地(如管理库存)等,都需要在家里先落实。另外,业务和商业模式需要想的比较清楚,是否是互联网业务,模式是否和游牧方式兼容?个人如何遥控指挥等等。尽量在出发前把这些问题想透,搞定,出发后的大幅调整会非常困难。
*不轻易放弃副业
创业邦报道过以色列企业家Eli David,创业头三年,一直兼职做自由职业者,用副业养主业。(参见《春节后换个活法!边旅行边创业,全球几百万年轻人已经这么干了。》)
3、搞定合伙人
团队创业,比创始人单打独斗成功的概率更高,这是初创企业成长的规律。旅居创业更是如此。旅行时会经常面临不确定因素,你特别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后盾做支撑。这就是说你需要说服合伙人接受你选择做一个数字游民的事实,而且让对方相信,你的生活方式不会影响你对事业的投入。
两人一起旅居创业如何?除非你就想做个自媒体/个体户,否则“类夫妻店”的结局通常不圆满。处理不当,创业没成,旅行体验也很糟糕,那就得不偿失了。
4、All In 心态
旅居创业,看似浪漫,实则艰难无比。一个游民创业者投入和自律的程度不亚于常规的创业,创业者不要做“一周工作四小时”之类的梦。
这一点,做自媒体的人都有体会。做旅游博主被公认为游民创业的“第一步”,创业者通过记录旅途见闻来获取来自平台或用户的收入。事实证明这条路很拥挤,胜者寥寥。
著名的德国视频博主野菠萝,慕尼黑大学文学翻译硕士,曾在复旦大学学习,各平台的粉丝总数远超百万。据她的一位朋友说,野菠萝非常勤奋,几乎整天在工作,“满脑子想不完的事儿”。除了为一家大公司兼职打工,野菠萝坚持更新自媒体。她在媒体上承认,每天拳打脚踢的工作虽然能养活自己,但“收入达不到德国人的平均水平”。
相对于忙碌,自律可能更困难。
前面提到的Eli David,在周游列国的同时管理两家创业公司。David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9小时,保证睡眠7-8小时,步行锻炼一小时,只有周末才旅行。他曾经希望把睡眠减少到5-6小时,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工作和旅游,但效果不好。
简而言之,相对于常规创业,旅居创业者要操心的事情更多,工作和生活根本不可能分清。这样的创业其实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生活方式,适应起来非常不易。
5、热爱你做的事
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巴菲特说,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变得擅长,一旦擅长,成功的机会就能增加。
旅行中创业,无论风景多美好,建立公司的过程本身是一种消耗(时间、金钱、努力、情感),初期的经营通常也不可能顺利。同时,当你发展一个创业公司,肯定就不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比如,你偶然发现太平洋上有个岛想去住几个月。这可能就不行,因为那里没有互联网。
因此,如果把精力浪费在一个不喜欢的项目上,等于违背了初心(你不就是因为热爱旅行,同时热爱创业才出发的吗?)。与其这样的话,还不如选择一头,或是踏踏实实旅行,或是全身心地创业,这样的成本损失并不大,总比旅行、创业两败俱伤要好。
相反,如果你真心热爱自己的项目,就能积极主动地管理创业压力和旅行中的困难,甚至调整你的游牧生活方式来适应公司。
适应变化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但热爱能让你坚持下去。
总结下,美国移动电话发明人Craig McCaw说,人类最初的生存状态是游民,这可能是人类最自然的状态。
但人类中的大多数并不适合创业,创业成功不是规律,是例外。这一点,游民创业者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