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没有MBTI,也会有另外一种性格分类工具填补MBTI的位置,就跟昔日的星盘、塔罗占卜一样,用通俗易懂的工具探知复杂的丰富的人性,永远是一门好生意。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洞商业,作者赵卫卫,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MBTI测试再度火了。
#谷爱凌的MBTI是INTJ#、#杨幂的MBTI测试是ENFP#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MBTI这个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职业性格测试,又一次活跃在年轻的网络用户群体中。
「INTP女」、「INFP男」、「ENTP女」……社交媒体上,年轻人自报家门时,用四个字母组成的符号来标识自己,这成了年轻人自我标签化的工具,比如谷爱凌的INTJ,就代表着「富有想象力和战略性的思想家」。
MBTI将人分成16种人格类型,从四个维度做出区分,比如外向型还是内向型,实感型还是直觉型,情感型还是思考型,判断型还是感知型,四个维度下不同选择偏好组合起来,就成为由四个字母组成的一个人的性格偏好特征。
事实上,MBTI就是一套人格测评工具,背后的理论根据来自心理学家荣格,荣格认为,人有思想、情感、感觉、直觉四个心理学功能,而发明MBTI的美国作家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就是根据荣格的理论来制作测试工具,这套工具从1940年代至今不断被发扬光大。
其实,可以从B端和C端两个维度来观察MBTI。
这套测评工具先是被美国企业管理者引入,帮助HR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测试组合,后来被引入华为等中国企业的管理招聘中,用于企业团队的职业发展和工作适应性等。
而当下再次流行的MBTI,更多是一种社交介质,成了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新潮流,年轻的互联网用户用MBTI标识自己的社交身份。国外的Tinder等社交媒体上,MBTI也衍生成了快速识别他人、找到同类的符号,这股风潮很快席卷国内。
相比MBTI的真伪讨论,它是一套史上最赚钱的性格测试工具,更加值得关注。
为什么MBTI能够通吃B端C端,而且经久不衰?为什么时隔数十年,95后、00后依然选择它来认识自我?
巨头光环MBTI的兴起,是靠着与美国大公司绑定的光环而起的。
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明MBTI的迈尔斯跟一位美国第一批人力管理顾问一起,把测试卖给大客户公司,诸如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纽约人寿保险公司,评估面试应聘者以及是否应该向某种性格的人收取更高的保险费。
靠着打入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而一战成名,后来,MBTI号称被迪士尼、百事可乐等公司的80%以上高层管理者使用过。
MBTI与IBM的故事,是因为IBM要拓展印度市场但无人应征,相关部门就用MBTI对候选人进行性格类型研究,针对IFSE(内向情感带外向实感)的人,就用情绪渲染的手段来打动,而针对ETNI(外向思考带内向直觉)的人,就用晋升、加薪等挑战性的手段游说,最终完成了人员的选择。
就连知名的桥水基金,也曾为MBTI背书。
2008年,桥水内部引入MBTI测试管理层。一开始,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不太相信这个测试结果,但他请管理层给测试结果准确性打分,80%以上的打分都接近满分。
事实上,MBTI只是桥水基金使用的测试工具之一,其余还有职场人格量表、团队倾向简表、分层系统理论等,瑞·达利欧认为,借助这些测试工具,对不同人的思维方式逐渐有了更为清晰、更以数据为基础的理解,「能反映职员的思维与行为偏好,同时向我们提供新的人格特征和术语,有助于把我们已经识别的特征与术语清晰化和扩展化」。
本质上,桥水基金使用MBTI的场景还是招聘。瑞·达利欧相信,这种心理测试比传统招聘方式效能更强大,如果二选一,他愿意选择心理测试招聘。
最重要的是,MBTI并不能完全彻底的反映一个人,也不是大企业所信赖的唯一测试手段。比如,MBTI里的「判断者」喜欢计划并遵行,但「发掘者」喜欢关注周围发生的情况并适应;前者喜欢的工作方式是从内到外,而后者喜欢从外到内。
所以,当出现管理层的测试结果和瑞·达利欧印象中不一致时,比如有人的MBTI测试结果显示为S(关注细节)和J(计划者),而「团队倾向简表」的测试结果是贯彻者时,他们就很有可能比右脑思维者和有想象力的人更关注细节,这意味着他们会更适合结构更明确、更清晰、更少模糊性的工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对西方企业管理文化的学习,MBTI这套测试方法自然而然被引入国内,尤其是互联网公司。MBTI的应用很典型的测试场景,就是达成员工和工作的最佳匹配。
《俞军产品方法论》就曾提到,滴滴产品组就曾组织过MBTI的人格类型测试,其中有60名核心或高潜产品经理参加,结果最多的人格类型是INTJ(内向直觉思维判断,专家型)、INTP(内向直觉思维知觉,架构师型)、ENTJ(外向直觉思维判断,领袖型),共有36人(占60%)。
而事实上,这三类人格在正常人口统计中只占6%~12%(基于几个不同的统计),重要的是,重叠最高的NT类人格代表着理性思考,运用理智和逻辑处理问题,关注事情的重点。
当然,MBTI进入中国,离不开MBTI版权方的推动,美国Myers-Briggs公司在2000年授权中国香港的Skill&Will作为版权代理商,作为MBTI在中国地区的独家认证培训机构。
职场人士和学生群体是其主要目标,在其官网上,Skill&Will列出了进入中国引来所服务的超过800家公司,其中包括华为、阿里巴巴、万科、蔚来汽车等民企,也包括中广核、一汽大众、宝钢集团等国企。其继承了MBTI在美国的发展策略,一方面打入大公司增加光环,一方面通过深入学校,帮助学生测评、进行职业选择。
例如,此前很多教育培训机构会利用网上免费的MBTI测试,为高考学生进行定制个性化方案进而从中收费,资深规划师的规划服务收费不菲,价格曾高达近十万元。
MBTI测试并不复杂,但网上免费的MBTI测试其实都是盗版的。
作为MBTI在中国大陆的独家代理机构,Skill&Will宣称在互联网平台搜索的MBTI职业性格测试、MBTI人格测试等等,都跟其独家代理的MBTI无关。
如何获得正版的MBTI呢?Skill&Will只供获得MBTI认证的施测师获取。成为施测师,要参加Skill&Will的师训营,个人会籍每年9800元,而非师训营会员,也要按不同活动收费,价格在800元至3800元不等。
也就是说,免费的MBTI测试往往只是诱饵,背后的付费服务才是真相本身。
标记自己,是门好生意过去二十年间,MBTI完成了对大公司的一轮输出后,性格测评工具开始风靡互联网和年轻人。
MBTI性格分类已经被互联网产品经理广泛应用起来, 不光是在设计产品的用户画像上会用到MBTI的理论或是五大人格理论来描绘用户的个性特征,在营销等方面也会借助MBTI的方法,这也助推了MBTI进一步深入互联网年轻人。
2018年世界读书日,亚马逊Prime阅读做过一个活动叫「每个人都是一本奇书」。用书来比喻一个人,从读书到读人是其核心理念,他们将MBTI的16种人格对应16本书。
比如,「你从不后悔自己踏上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毕竟世上最稀奇的花,只开在无人的小径。你是一本《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
「你和那些低端‘键盘侠’不一样,你diss(反抗)世界的方式,是创造一个新世界。你是一本《批判性思维工具》。」
「还好有你,默默守护着美好,让黑暗的世界透出一点光。你是一本《小王子》。」
这样的答案,让所有参与互动的消费者在看到的那一刻,都会产生「为何如此懂我」的感叹,进而产生分享的欲望。
此外,网易云音乐「你的荣格心理原型」、「测一测你的人格主导色」等H5刷屏营销,本质上跟MBTI引起的热潮一样,都是利用用户人格或是心理的分类来传播。
现在,在社交平台Tinder、即刻、小红书等产品上,用户把MBTI测试结果写在个人简介中,以此标签作为陌生人之间迅速配对的接头密码,MBTI俨然成为了高阶版的星座。
比如,如果你是头脑冷静的INTJ男,这意味着你跟这个类型的代表人物牛顿、霍金、马斯克、扎克伯格是同类,「ENFP跟INFJ是命定的CP」,「INTP是神,INTJ是天才」……
这也标志着,二十多年后的今天,MBTI已经完成了从B端大公司所信赖的人力资源工具,转变成C端用户快速认识彼此的社交工具。但为什么市面上有众多测试和分析模型,人们偏偏喜爱把MBTI的测试结果写进社交软件?
牛津大学副教授莫薇·安姆瑞曾经在贝恩公司做过管理咨询,她写过一本《性格贩子:MBTI的奇怪历史及性格训练的缘起》(《The Personality Brokers》),以一种严肃的手法探究了MBTI测试工具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她认为:「人们很渴望了解它所呈现出的这种自我认知。它以一种无关痛痒、容易消化的方式呈现那种认知。我们受到一种难以置信的牵引……你甚至可以说出一些也是ENTJ型的名人或者明星。这是在混乱复杂的世界里创造意义的一种方式。」
莫薇·安姆瑞揭露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创造MBTI测试工具的迈尔斯母女在生前都没有赚到太多钱,她们只是热情而努力地开发这个帮助别人找到自我的工具,而大笔的钞票被后来有商业头脑的顾问公司赚到了,随着自我管理和商业心理学的普及,人格测验变成了一种商品。
莫薇·安姆瑞拿到的一份Facebook内部报告显示,2017年性格测试的市场有20亿美元的空间,而从20实际90年代开始,商业咨询公司在相关文章上的投放费用就高达4—5亿美元。
按照这个逻辑,社交媒体上的MBTI泛滥并不是新鲜事,你会看到无数MBTI测试表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也会看到用MBTI解读《权力的游戏》里的人物角色,这些角色和名人背后的人格类型,成为了大众想象「自己是谁」时最有说服力的工具。
MBTI推动了大众盲从的自我认知,「MBTI逻辑试图将人们得到的社会地位与他们的性格本质适配,好像一个人生来就已注定更适合做家庭主妇还是研究者、CEO或者工人。社会业已存在的偏见和不平等,就这样在一道道的MBTI测试题和一组组四字字母里被遮蔽、被巩固、被再生产。」
当然,当MBTI从大公司走向民间,借着互联网越发有泛滥的趋势时,越来越多山寨版的问卷出现了,「这些效仿的产品让MBTI家喻户晓,也同时制造了许多不负责任又误导人的状况」,莫薇·安姆瑞认为。
质疑MBTI当然正确,毕竟那是一套80多年前创造的分析工具。网络上怀疑MBTI的最好的理由,就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千人千面,MBTI只有16面,用一套包含16种人格倾向的测试就涵盖所有人,自然会有缺憾之处。
但MBTI的盛行,恰恰证明相比于独一无二,人们更喜欢抽象的分类去寻找同类项,进而用一套普遍分析的系统去把所有人涵盖进去。所以MBTI本质上,就是给你贴一个标签,让这种标签在团队和职场更容易获得认同感。
用MBTI无法深入了解一个人,但它可以安全而又快速识别一个人,在混乱复杂的世界呈现出一种自我认知,仅此而已。
正如苏格拉底说过:「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而且相比于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是一件更难的事情。千百年来,人们都希望认识自己,当认知很难怎么办?当然都希望得到一种更高的方法去指引自己,进而做出决断,MBTI就是其中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即便没有MBTI,也会有另外一种性格分类工具填补MBTI的位置,就跟昔日的星盘、塔罗占卜一样,用通俗易懂的工具探知复杂的丰富的人性,永远是一门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