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作者:王敏 编辑:向小园
“原本都不打算创业了,现在工作迟迟没有着落,倒逼着我给自己打工。”
去年底离开互联网大厂后,程城春节后找工作两个多月至今,对手里的offer都不满意,于是,又打起了创业的主意。
自去年下半年至今,互联网行业的人员优化,从头部大厂蔓延到独角兽企业,波及的不光是基层员工,还有很多带团队的中高层,就连叫法也从裁员到“毕业”,又转为“汰换”。
互联网行业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成了过去式,很多离开大厂的人恍然发现,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或是难以重新找到职场定位,于是动了“创业”的念头,“不如做一份自己的事业”。
程城还停留在计划阶段,而一部分人已经付诸了实践。
近一年多来,一提及创业,外界的建议都是“三思”,尤其是涉及实体产业,认为“受疫情影响,成功的可能性较低”。最终选择走上这条路的人,并没有被劝退。有的人想从零开始,先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一门小生意,实现“开源”后,再慢慢拓展;还有的人认为既然创业就要争取做大,组建团队、创办公司、拿融资。当然,他们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为什么面临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时,创业在这些人眼中成了“最优解”?从大厂、独角兽企业离职后,给自己打工可行吗?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有勇气创业的人选择了哪些方向?要做好怎样的心理预期?
“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做自己的事业”
38岁的叶棠,整个3月一直在看项目,如今决定给自己打工了。
她是在去年底从大厂离开的,“业务线一直在变动,我当时的状态是,每天几乎没什么事情可做”,叶棠也知道,自己离被裁不远了,就主动辞职,投简历面试。
看机会四个多月,叶棠收到了几个offer,以中小公司为主,职级和薪资均有所上升。不过,她觉得都不太适合自己。因为孩子还不满1岁,自己换工作,首要考虑的不是晋升、薪资,而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这些中小公司都“离家太远了”,而且可以想象入职后,又是新一轮高强度工作的开始。
为了能兼顾家庭,叶棠最终主动降薪,接受了一份杂志社的工作。但上班不到一周后,就因为很难适应从互联网到传统行业的节奏变化,便离职了。
这次离职后,叶棠放弃了上班打工的想法,开始看创业项目。
杭州的紫米也是因为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动了创业的念头。2017年大学毕业后,她一直从事技术岗,但因为对写代码这份工作实在提不起兴趣,每天的工作都很煎熬,于去年底,从一家独角兽企业离职。
离职后,紫米想转型做产品方向,不过因为技术岗之外的经验不足,只能海投。一段时间后,她发现给自己发来面试邀请的多是销售岗。
“这样的岗位我不太适合,过去几年的经验完全派不上用场,不如给自己打工。”想法改变以后,紫米继续投简历,目的是,把面试当成学习机会。
曾在教培行业的朱山,下场创业的时间要更早一些。在“双减”的影响下,他去年8月离职,当时就打算创业,但被家人朋友劝住了,“热潮已经过去,不要考虑创业了”。
又去一家职业教育公司工作一个多月后,朱山实在不喜欢新工作,创业的想法又开始蠢蠢欲动。11月,他便离职,和朋友一起创业,做素质教育类项目。
同样受“双减”政策影响走上创业路的,还有赵玥玥。2015年大学毕业进入旅游行业,2020年遭遇疫情,“行业受打击,我不得不转行”。随后她进入了当时正处于风口上的在线教育行业,进了一家大厂做运营,可工作了一年就遭遇政策变化, 整个业务线都被裁撤。
经历了两波行业性变动的赵玥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依靠平台,不是长久之计”,“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给自己打工”。说干就干,她离职之后就开始寻找方向。
刘瑜也是从大厂离开的那一刻,就决定要创业了。2021年大学毕业,刘瑜作为校招生进入大厂,原以为得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没想到变故来得非常突然。试用期还没结束,她就被HR通知调任到异地。刘瑜当时问HR,自己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同时打出了“感情牌”,说自己“必须要留在当地照顾父母”。HR只回复了两个字,“没有”。
“这种情况就不得不离职了,接下来不如给自己打工。”刘瑜出来创业的心思定下来后,存了几个月的积蓄,今年3月,主动离开了大厂。
有人一年站稳脚跟,有人已经放弃
创业第一步,先选项目,定方向,具体怎么做,丰俭由人。
在这些走上创业路的人当中,有人选择了0成本投资,先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起步,再慢慢做大成事业。
离开大厂后,刘瑜通过社交平台等各种能接触到的资源,大量联系创业的前辈,请教“该如何创业”。同时,她开始尝试一些小的项目,先是自学搭建了电商小店,产生了收入,还靠自己的业务能力,技术入股了一家创业公司,通过提供运营咨询拿分红。
这两份工作刘瑜都没有投入太多钱,都是靠自己一个人慢慢推进走上正轨的。如今,带来的收入能覆盖日常开支,她才开始做自己的事业,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媒体账号运营等新项目上。
赵玥玥离职之后,在方向选择上没走什么弯路,很快进入了一个运营圈子边学边摸索,准备个体创业。她的主要工作是做“运营咨询陪跑”,为C端用户提供咨询,另外,她还接了几个知识IP训练营的运营工作。在资金投入不多的情况下,运营8个月后,赵玥玥的月收入已经恢复到了上班时的70%左右,“算是站稳了脚跟”。
她的计划是,等今年上半年打造出几个成功的客户案例后,下半年推出自己的个人课程产品,预计到时候的收入会继续增长。
叶棠就没这么顺利了,求职之路不如意,在找创业项目上也费了一些周折。春节后的一个多月里,在身边同学、朋友的推荐下,叶棠密集地了解了十多个项目,儿童绘本、茶叶、中医相关的,只要感兴趣的她都去看。
筛选了一轮后,叶棠最后投资了3.6万元,加盟了一个亲子阅读项目,和线下商家谈好品牌入驻,引导家长购买在线课程或是借阅卡,以此获得收益。短期内,叶棠打算把精力都放在这个项目上,但什么时候才能回本、赚钱,她还不知道。
有人想慢慢靠自己从0起步,或是低成本创业,也有人抱着快速做大做强的想法,寻找合伙人、搭建团队。
紫米把创业项目锁定在跨境电商领域,一边寻找合伙人,一边学习行业相关知识,走向了创业早期的第一步。
朱山在教育行业有多年经验,决定创业后,他和合伙人共同投资成立了公司,打算推出一套适合学前阶段的产品,以To B的形式输送到幼儿园等学前机构,有成功案例之后,一面融资,一面快速起量,但事情并未按照预想发展,创业不到半年就已夭折。
不管创业进展如何,从给老板打工转变为给自己打工后,他们的心态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与以往能依托大厂光环去找合作、找资源不同,他们都体会到,独自创业接项目后,更考验个人魅力和个人能力,从以前只负责一块业务,到现在要面面俱到、当“全能手”。“以前有公司兜底,有团队配合,但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只能靠自己完成。”赵玥玥说道。
即便只是一门小生意,要承担的压力,也远远大于上班打工,更谈不上工作和生活分开了,随时随地都要留意听到、看到的每件事,思考这些信息对项目有没有用。
现在创业,思路要变了?
众享空间,是一个能观察创业行情的地方。去年离开大厂的创业者张嵘很明显感觉到,今年以来,办公室所在的众享空间,工位基本都坐满了,而去年大多都是空置状态。
据他观察,同一个众享空间里,创业者挑选的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和原来的工作相关,比如技术相关的人,出来针对一个细分的场景进行产品研发,另一类是,短期内能出现金流的行业,比如在抖音、小红书这些流量平台里挖机会。而后一类随着入场者暴增,竞争越来越激烈。
张嵘算是创业老兵了。他2014年第一次出来创业时的感受是,只要有产品、有数据,很快就能融到钱。现在行情大不相同了,哪怕公司已经盈利,融资也很难,所以,今年大多数创业者的心态是,先养活团队。
“在这个时代再创业,不可能和上一个十年那样,有概念就能拉融资、做产品、求上市”,独立运营顾问小马鱼对深燃提到,2018年时,前来咨询的人大多数是问“如何进大厂”,而自去年年中以来,来咨询的大多是“如何开启新事业”,而且咨询量翻倍。
据小马鱼观察,近两年,从大厂离职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和尝试以下三个创业方向:第一种是知识IP打造,通过做咨询、课程、书籍的方式进行输出和变现;第二种是个人教练,给C端用户提供陪伴式的成长,帮助年轻人调节心态,寻找适合的发展方向;第三种是将爱好、兴趣做成小生意,比如开特色咖啡馆、画室等。“用自己的爱好创业,哪怕失败,和用两三年时间追逐一个看似火热的风口而失败相比,经历和感受完全不一样。”
在她看来,在当前形势下创业,实体经济因为受疫情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一旦加码投资,很可能血本无归。相较于开一家大公司,先能够跑通一个小项目,反而是选择方向时首要考虑的。
小马鱼建议,一旦决定创业,收入可能不稳定,要控制好物质欲望,至少要提前准备一年到两年的生活费。一个项目如果必须要有投资人投钱或者烧钱才能维持的话,比如要做大开发、搭建基础设施的项目,最好谨慎尝试。“现阶段创业,要做好心理准备,即便没有融资,项目也要能自己跑得很好”,而且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
据她观察,女性创业者在这方面更擅长一些。“很多男性面对社交媒体时,不太能放得开,在社交媒体兴起的风口上,享受到的红利较少。”
她提到,大多数男性创业者的创业理念,更受上一代创业者的影响,要做产品、融资、烧钱、上市,“他们往往都是野心勃勃的来,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而女性因为要兼顾家庭,反而欲望没那么大,从小而美做起,因为切入点足够尖,对目标群体的洞察足够深、足够聚焦,更容易立足。
创业意味着风险,每个创业者都要做好心理预期。
赵玥玥和刘瑜零成本起步,稳扎稳打,只要收入在涨就已经很满足了。而紫米还抱有“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态,即便现在已经轻微负债,也还想靠着创业赚大钱。
叶棠虽然没有太大的野心,但也希望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的这两年,能够在事业上有一定积累,哪怕不赚钱,至少也要找准方向,为之后的全心投入打下基础。“过于急功近利,往往会在意料不到的地方停滞不前。”
当有人雄心勃勃走上创业路时,朱山今年4月初重新回到职场上班。
“融资难,出行难,业务开展难”,创业五个月,他遇到了无数难题,也渐渐明白,拿融资、抢市场、搞数据,不适配当前的市场环境,能自我造血盈利,才能熬过寒冬。他以往在公司当高管,习惯了调动资源,高薪招聘人才,指挥团队作战。而创业公司,每天考虑的不是怎么发展,而是现金流还能撑多久。
最重要的是,创业者要有足够强大的心力,能应对各方压力。朱山强烈感受到,疫情之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创业者的要求和考验也在增多,这时候,更考验创业者的承受能力,而不是判断趋势的能力和成事的经验方法,“一般人很难坚持下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程城、叶棠、刘瑜、赵玥玥、紫米、张嵘、朱山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