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虽“隐身”江湖,但江湖总有他投身农业的传说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5斗(ID:vcearth),作者胡小凤,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马云虽“隐身”江湖,但江湖总有他投身农业的传说。
近日在他回国的消息霸榜前,有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称,马云将专注于研究农业技术。
在2020年卸任阿里巴巴董事一职后,在媒体的公开报道中,农业科技和乡村教育、公益是马云工作的重心,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的他,曾先后前往荷兰、日本、泰国等多个国家考察农业项目。
其实,不止马云,很多企业创始人、高科技人才及一线投资人,近些年纷纷开始跨界关注农业。高瓴、红杉、IDG等一线投资机构关注和投资农业更加频繁,一些个人投资人开始在农业寻找投资机会,BAT等互联网大厂把业务触角不断向农业延伸的同时,也在出手投资农业项目。
这些跨界而来的投资人,为农业投资带来了话题和关注度。关于跨界投资农业,本文集中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资本和互联网大厂纷纷开始跨界关注和投资农业?
2、跨界的投资人从何而来?
3、跨界资金投向了农业的哪些细分领域?
4、跨界投资农业,注意别踩哪些坑?
5、跨界资本的进入,对农业发展有哪些利好?
政策引导、技术进步、应用拓宽,抗周期的农业迎来黄金投资期
政策为VC/PE进军农业赛道发出了很多积极信号。
当下,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战略的重中之重,2023年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于农业的支持路径逐渐清晰,给出了非常确定性的细分领域和发展方向。
其中明确提到,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并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
早在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1年)》中,明确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13个重点产业和领域方面,包括现代种养业、乡村富民产业等;该《指引》还明确表示推动设立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乡村振兴基金。
而近年来,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底层技术的进步和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拓宽,使得农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与此同时,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面积有限、土壤及环境系统被农药化肥破坏,给技术带来了落地空间,也使得更多投资人跨界关注农业。
VC/PE跨界看农业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农业是抗周期行业,在其他领域增长见顶、或者发展遇到阻力时,投资人便把注意力转向农业。对于农业领域的投资热度,有投资人如此形象描述:农业有一点像被冷落的小姑娘,大家想起来就去撩一撩,但最终都不娶回家。
这两年,TMT、工业、互联网、新消费等赛道遇到发展瓶颈,投资机会稀缺,不少投资人转向看起了稳定性更强的农业,农业产业投资活跃度加强,农业科技迎来黄金投资期。
最新一轮的热度,始于2021年,在2022年走向高潮,同时也带来了真金白银,从数据上可见一斑。
35斗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农业领域各类投资事件数量超200起(包含风险投资、战略投资、并购、IPO等),保守估计2022年中国农业创投领域流入资金在500亿人民币左右。其中,VC/PE参与的农业领域投融资事件共57起,保守估计2022年VC参与投资的项目融资总额在50亿人民币左右。
高瓴、红杉、IDG跨界而来,BAT等互联网大厂争相赶上
跨界的投资人,主要来自一线VC以及上市企业、互联网大厂等。
VC/PE中,高瓴、红杉、IDG等的投资动作被业内视为风向标。
在2021年,高瓴创投参与投资了养猪产业智能化管理服务商睿畜科技,无人化农场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极飞科技。2022年参与投资了合成生物材料生产制造商蓝晶微生物的B3轮融资;连续两轮参与投资了可食用微生物合成蛋白研发商昌进生物;还和IDG资本一起领投了农作物智能种植决策服务提供商爱科农。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高瓴把碳中和列为重点关注和布局的方向,并推出了碳中和新基金,规模40亿,落地南京,其中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方向。
红杉资本于2021年参与到了生物育种企业隆平生物、微生物资源服务商慕恩生物、高品质健康食粮品牌十月稻田等项目的融资。2022年一共参与到4起农业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参与投资了创新型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服务商微构工场的A轮融资;旗下红杉种子基金领投了作物精准育种技术研发应用服务商弥生生物,另独家投资了微藻基产品研发生产商德默特的天使轮;红杉远景碳中和基金与远景科技集团一起领投了德默特Pre-A轮融资,投资额度达1亿人民币。
2022年,IDG资本公开披露了3起农业相关投融资事件,与高瓴创投一起领投爱科农外,还积极布局育种类项目,独家投资了蔬菜水果新品种培育及全产业链开发商中农美蔬,以及玉米育种技术研发商迈泽裕丰。值得一提的是,在投资爱科农、中农美蔬及迈泽裕丰之前的近3年时间里,IDG资本鲜少投资农业项目,如今密集出手,也可看出包括IDG资本在内的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看好农业发展。
BAT等互联网大厂,上市公司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布局,同样备受业内人士关注。
2023年,阿里巴巴领投了通用型生物育种公司博瑞迪,这是阿里首次直接投资育种类项目。近年来,阿里系资本在投资农业上较为谨慎,上一次投农业,是在2020年。
2022年,腾讯投资了农作物智能种植决策为核心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爱科农,还投资了一家以色列-荷兰合资垂直农业公司Future Crops。
百度资本2020年底与软银愿景基金、创新工场等机构共同投资了极飞科技。2019年,百度在智慧农业领域投资过麦飞科技,以及智慧养猪解决方案提供商佳沃天河。
此外,去年业内还有多起跨界投资并购案例。在线票务服务公司携程了并购农产品销售商程农信息;金螳螂、海澜之家、商汤科技等战略投资了农村产业互联网平台汇通达网络。
看医疗、新消费、科技的投资人,瞄准合成生物、育种及数字农业赛道
35斗观察到,更多投资人从医疗、新消费、互联网科技等行业跨界而来,合成生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跨行业的支撑和链接点,应用场景从其他行业迁移到农业,挖掘从底层技术的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变革的机会。
在此背景下,农业相关的合成生物、育种及数字农业项目,成为资本争抢的香饽饽。
当下最受市场关注的跨界,莫过于合成生物的火势,从医疗烧向农业。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合成生物学多次被提及,指出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而合成生物技术应用领域颇广,涵盖医疗大健康、化工、农业、食品、消费品等。合成生物技术在医疗大健康产业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一些相关企业开始把业务触角伸向农业,一些原本看医疗的投资人把视线转向农业。
在“双碳”和“粮食安全”战略下,合成生物可以应用到农业食品的多个细分领域。35斗高级研究员耿海荣把合成生物学在农业食品的应用场景分为植物育种、创新食品及添加剂、新型材料、动植物营养、动植物健康、绿色保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碳中和等八大细分领域。
具体来看,可应用到植物育种的农作物性状改良、生产功能性作物等板块;通过改造动植物、微生物细胞应用到替代蛋白、功能性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场景;新型材料则是合成可降解材料PHA、纳米材料等,用于食品包装、农用地膜等;动植物营养则是新型饲料比如新型饲料蛋白、饲料添加剂,新型肥料比如功能性肥料、固氮微生物肥料等;动植物健康可应用于新型兽药、疫苗和农药等;绿色保鲜主要体现在生物保鲜剂和新型保鲜材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则可以将秸秆、厨余垃圾、畜禽粪便等转化为有机碳源、生物能源等。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BIOINN业务负责人刘雪松在生物智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产业深耕多年,他指出,生物医药跨界而来的资本和技术,在行业内已经积累多年,蕴藏丰厚,跨界有利于各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碰撞。
跨界资本还关注育种和数字农业赛道。在项目数量上,这两类公司的数量都非常突出,各类粮食作物、农产品品类及新型功能性作物,都有公司在种子上研发攻关。而数字农业更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在农业全产业链中,凡是运用到数字化的手段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均与数字农业相关。
在应用技术层面,育种会应用到基因编辑、转基因、大数据、人工智能甚至云计算等技术,数字农业同样用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因此,很多互联网大厂、高科技企业开始把应用场景拓展到农业,关注硬科技的投资人,也在农业寻找投资机会。
关注农业项目的还有来自大消费的投资人。华创资本投资人张金曾在35斗线上直播活动中指出,看好无菌鸡蛋、中高端大米、功能性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等同样属于大消费范畴的涉农项目。大消费领域的投资人跨界看农业,是在把握了下游消费趋势变化之后,向上游寻求更好的原材料供给,可以近似地看成“按需定产”或“按需供应”。
农业复杂性强,注意别踩哪些坑?
跨界而来的投资人,或许很懂技术、懂消费市场、懂商业模式,但农业是一个复杂性极强的行业,涉及多个交叉学科,投资与创业不能纸上谈兵,要能走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村和农民的真实所需。如果缺乏农业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很容易踩“坑”。
首先,农业行业的创业团队跟科技类企业存在很大区别,除了高精尖的育种企业、生物技术类企业的创业者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大部分的农业赛道从业者,学历水平相对弱,如何更加有效地沟通对投资人来说是一大考验。
华创资本投资人张金认为,投资人需要重新构造一套话语体系,去跟农业创业者沟通。而在选择农业创业的团队搭配上,CEO 或者带队人需要有较好的商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搭配真正懂农业、爱农业的人才担任公司重要角色,帮助公司避免现实层面上的坑。
其次,在地理环境上,我国从南到北农业生产存在较大差异,也就意味着整合资源和运用资源的难度很大;在基础设施层面,中国农业整体发展较为落后,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农业投资不同于消费领域的投资,有海外的成熟市场经验作为参考,很多情况下投资人需要从0到1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投资面临的难度和挑战也更大。
再者,投资人关心的商业模式的构建和稳定性,也是农业企业的一大痛点,很多创业者的项目商业模式不清晰,且农业公司本身也面临着客户付费能力弱的现状,受制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创新企业产品迭代、模式验证难度高、周期长,企业可能需要花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意识到现有商业模式走不通。
最后,考虑到投资的退出问题,目前涉农项目并不是资本市场的热点,也未能出现较为有力的支持涉农项目在创业板、科创板等新兴资本市场上市的有效指导。即使是上市之后,市盈率也不够“性感”。上市无门或市值不高,就愈发阻断了农业公司的上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断了涉农项目的上市退出预期,只好退而求其次谋求并购或委身于大公司,导致财务型投资畏怯不前、不敢出手。
把视角从农业大视角转移到下面更加细分的领域,则面临着一些更为实际和具体的问题。
以合成生物赛道为例,刘雪松指出,真正从科研转到创业,需要考虑产品的商业化开发和推广,与实验室的试验有较大差别,现阶段国内技术工艺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高精度、更好适应性方面还存在不足。另值得注意的是,合成生物学在保健品、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一些欧美国家明确允许,但国内更多的还在探索,在农业食品的应用还存在一定法规上的不确定性。
跨界资本带来跨界人才,加速农业发展进程
虽然农业投资存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坑,但在看项目逻辑上,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团队配置、公司的技术实力、产品竞争力、价格优势、商业化能力等,都是投资人会重点关注的选项。
而跨领域进入者将为农业带来根本性变革。跨界资本天然具备一些优质属性,背靠原有熟悉的赛道及卓越的项目运作能力,可以给农业企业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尤其跨界的龙头企业及上市公司投资布局,一方面,在厂房、设备的采购、搭建,软性的服务配套注册,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为企业赋能;另一方面,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市龙头公司选择并购重组创业企业,也成为资本一个重要的退出途径。
投资人跨界而来,为农业带来更多资金,资本的密集会吸引更多跨界人才,为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加速农业发展进程,助推资本成功退出,从而吸引更多资本,形成正向积极循环。
近年来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基因编辑、转基因技术逐步放开,资本市场也在发展中变化,现在难并不代表未来难,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只有提前布局,才能抓住红利。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推动变革的往往来自跨界的力量。跨界的资本为农业带来了跨界的人才、技术,正成为农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