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岩石上建屋,才能更好抵御风雨。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领教工坊(ID:ClecChina),作者:黄铁鹰,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在岩石上建屋,才能更好抵御风雨。" 是圣经上的一句话。
上个月给一个做企业的学生讲课,他问:“我想到海外发展,去哪个国家好一点?”
我没太思索,用了圣经这句话回答他。
这个学生问:“哪个国家是岩石?”
我泛泛给他总结了几条识别“岩石”的规则,比如法律,文化和经商环境等。
从他的反应,我知道我没能解决他的问题。其实,我对这些答案也不满意。
今天写此文,再试图回答他。
1988年,我在香港做生意,去非洲考察生意机会。我们在安哥拉见到一个泰国华人的制衣厂,老板是三十多岁的一对泰国华侨夫妇。
我问:“为啥来这里办厂?”
他们说:“这里生产的衣服可以不用配额就能出口欧美。“
(注:当时很多国家出口欧美的衣服需要配额,每个国家每年能出口多少件衣服给欧美是固定数量,超过这个数量就不能卖。当时谁有配额,转手就能赚钱。但欧美为了帮助非洲发展,非洲出口衣服就不需要配额。)
我问:“为什么选择政局不稳的安哥拉?”
先生说:“我父亲是做大米出口生意的,他把一船大米卖给安哥拉,说好用美元支付,最后安哥拉政府只能付本国货币。安哥拉货币对美元贬值太快,换成美元亏很多。我们就用本地货币,在当地办个制衣厂,用本地货币支付人工,把衣服出口到欧美,就能换成美元。”
我说:“这个生意逻辑很巧妙呀!”
他们说:“我们来三年了,还没赚到钱。”
我问:“为什么?”
他们说:“一是本地工人效率太低;二是偷窃严重,盗贼可以晚上把墙掏个洞,把牛仔裤偷走;还有本地没有配套工业,一针一线都要进口,结果交货期总晚。”
妻子说:“纸上利润很高,希望很大;但是真操心,我们目前连孩子都不敢生。”
三年后,我在香港见到这对夫妻,他们说:“我们撤了。不是因为没赚到钱,是因为他们又发新货币了。结果,我们以前攒的钱不值钱了;要继续经营,就要用新钱支付人工;这需要把出口服装赚的美元再换新币。”
这是一个出海失败的案例。
安哥拉港口罗安达
深圳有一个做建筑的朋友,他的企业出海到斯里兰卡,接一个可以干十年的大项目,可是现在全泡汤了。
这也是一个出海失败的案例。
90年代在香港曾看过一个海外华人的纪录片,名字忘记了,但其中一个人的故事,我记住了。
他是出生在广东顺德的华人,抗战时加入国民党的新一军,跟日本人在缅甸作战;后来退到印度,他和很多战友就留在了印度。
一晃50年过去了,他在印度靠修鞋为生。当记者问他:“回没回顺德老家看看?”
他说:“没回去过,因为没钱买机票。”
改革开放初期,来中国投资的大都是海外华人。海外华人当时给我的印象都是有钱人。
我家邻居的大伯是台湾老兵。一天他家格外热闹,原来是老兵伯伯来看他们。
伯伯很阔气,一口气给他家在免税店买了日本造的彩电、冰箱和洗衣机(注:当时中国还做不好这三大电器。),惹的邻居们很眼红。
有人说:“谁让人家有个50年没见面的台湾亲戚!”
其实,这个老兵在台湾是个厨师。
然而,住台湾炒50年菜和在印度补50年鞋,差别还是蛮大的。
在印度补鞋的新一军老兵有个叫黄仁宇的战友。国民党战败后,他没有像我家邻居大伯那样去台湾,而是出海到美国。
黄仁宇在美国读书,半工半读,端过盘子,当过售货员,开过电梯,后来在大学当上了老师;五十年后,他用独特的历史研究方法,写成了《万历十五年》这部纵观中国历史的巨著。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我不仅买了十本送人,至今还给它免费做广告。
2010年,一个做制衣厂的朋友,跑到缅甸办厂;经历了缅甸的新政变和新冠,艰苦经营十年后,关门大吉。
我问,为啥关了。他说:“缅甸工会太凶,搞不掂。”
还有一个做制衣厂的朋友,也是2010年后,到越南办厂;经历了越南改革和新冠,如今他的工厂成为越南最大的制衣厂之一。
他在越南的家很舒适,请的是越南保姆,出入的代驾是越南司机开的劳斯莱斯;但他的心没完全在那,因为赚的钱大部分留在香港银行。
他跟我说:“现在的越南像我们的九十年代,社会渴望工作。
在澳洲二十年了,见到很多出海到澳洲的中国企业家。
他们有好几个在澳洲做房地产开发,十几年过后,大都不干了。
我问为什么?
一个同时在中国和澳洲有楼盘开发项目的朋友跟我说:“地产在任何国家都是地头蛇生意。澳洲地产开发的规则太多,人工太贵,工期太长,对外来的开发商,不可控和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
后来,这个朋友干脆放弃了房地产开发,做了炒房专业户。
他炒房不仅眼光独到,而且极有耐心。他专炒悉尼海景房。他说:“悉尼海景房是比美元和黄金都硬的硬通货;只要把赚钱的期望放长远,应该有潜质。”
在澳洲,做房地产开发,华人没优势;但有好多华人,在房地产服务业做的风生水起。
一个朋友在澳洲做了十几年房地产贷款中介,现在他的公司已成为澳洲最大的房贷中介公司之一,新冠前还曾筹划在澳洲上市。
讲了这么多故事,出海建房的岩石究竟在哪儿?
我认为这块岩石应该符合五个标准,一是承认私有制,二是法律能管权力,三是受英国文化影响大,四是欢迎移民,五是人民富裕。
前两个标准是英国的发明,但这二个标准落地需要英国文化的影响。
印度虽然符合前两个标准,但英国文化在印度没打过印度文化。
相比之下,新加坡符合这五个条件;澳洲也符合这个五个标准。
一个国家对移民的态度,不取决于人民是否善良,而取决于是否需要。
澳洲对移民需要到什么程度?
我有三个非常熟悉的80后朋友,她们都是十六七岁从中国来读高中,后来在澳洲大学毕业留下来。不约而同,她们现在都成了澳洲公务员,一个在税务局,一个在交通部,一个在财政部。
我的女儿也是十六岁来澳洲,她大学毕业后开始学医,整整用了十年才完成医学训练,这期间,她结了婚,生了两个女儿;直到今年,还欠着澳洲政府近十万的低息学费贷款。
我的药剂师也是中国80后,也是十几岁来澳洲,5年前,她在悉尼最繁华的商业街开了自己的药店。
我房子的设计师也是十几岁从中国来的80后,大学毕业后就在澳洲顶级的设计公司找到工作。
更能说明澳洲需要移民的例子是北大光华的一个博士生,她也是80后。6年前,在北大一毕业,她就在澳洲西南威尔士大学找到一份讲师的工作。
请注意,这几个80后的职业有个共性——他们服务的人群主要是澳洲本地人。这对企业出海的启示是,出海了,就应该瞄准海外客户;否则还靠赚国内的钱,岩石不够稳。
一个如此需要移民的社会,怎么可能不善待移民企业家?
其实,企业家是最不需要特殊待遇的人,他们需要的是公平。
我家附近一个开了十几年的中餐馆,老板是一对来自广东的70后。悉尼封城期间,他们自己开车送外卖。
我问:“亏的多不多?能坚持下来吗?”
她说:“每天都在亏,如果没有政府补助,肯定关门了。”
疫情过后,我去吃饭。老板娘脸上有笑容了,她说:“雨过天晴,终于盼到客人了。”
我在悉尼chatswood住,不到600米的商业街,至少有30个中国餐馆。新冠肆虐了二年多,他们至今没有一间倒闭。
然而,在澳洲岩石上建屋,就一定安然无恙吗?
一个十几年前把中国生意卖了,全家移民到悉尼的老板。十几年过去了,不仅在澳洲的投资失败,还染上了赌瘾,天天呆在赌场。
他女儿也不争气,嘴唇鼻孔上带着环,还闹着要变性。
去年我俩聊天,他说:“这辈子最错的决定就是移民澳洲。”
上帝说了“在岩石上建屋,能更好抵挡风雨。” 上帝没说能保证安然无恙。
房子坚固,选对地基是第一步,精心建造是第二步,经常维护是第三步。
即使这样,上帝也没保正房子安然无恙。如果上帝用更大的海啸惩罚人类,我们的房子都要毁灭。
作者:黄铁鹰,前华润创业董事总经理,著有《谁能成为领导羊》《海底捞你学不会》《褚橙你也学不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