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开车回家,收到了一位小同事的微信:“我最近看张爱玲的小说,觉得很好,很想写一写评论,不知道怎么下笔,没有方向,有方法么?”等红灯间隙匆匆回复:“以小见大,不要面面俱到,从最打动你的那一点入手”。小同事的困惑,也曾是我作为一个写作小白面临的难题。▲ 初始的意念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写作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心灵的感应、生命的共振,它们在某个瞬间击中了你,让你不吐不快,无论如何都要把它们写下来。可是,就像这位小同事说的那样,很多时候,脑袋空空,我们不知道怎么下笔。写下一段话,觉得毫无趣味;写下另一段话,觉得空洞无物。人最怕的就是自我怀疑,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就再也没有写作的兴致了。电脑已经打开很久了,word文档依然空空如也,脑中思绪四处流窜,可是一提笔就胶着不能动弹。越是想写,越是不知如何下手,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动笔,但是太多的想法纠结缠绕,剪不断理还乱。想清楚再写,我总是这么想。可是书越看越多,手指却越来越沉,书写的勇气日渐消退。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会有那个让你感觉完全准备好的时刻。重要的只是,硬着头皮,写。就是现在,坐在桌前,打开电脑,持续与自己对话,捕捉自己内心此时此刻的想法。告诉自己,我不再是为了老师或交作业而写,我是为自己而写,没有目的,没有限制。手指在键盘上快速奔跑,不要字斟句酌,打错字也没关系,只要继续向前,让文字在屏幕上一个接着一个跳出,把空白的屏幕填满,就算写出来的并不是你原本打算写的东西,也随它去。海明威说过:“初稿都是臭狗屎”。我们现在唯一该做的,就是写一段烂到极致的初稿。就像小孩的游戏制作,你大可畅所欲言,无所禁忌,任由孩子气的那一面将脑海里的所有声音和图像引导出来,把它们化为文字,反正也没人会读到。这些看似是碎片化的想法,就是你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至于筛选梳理、寻找碎片化思路之间的有机联系,那是之后的事情。美国作家道客特诺曾说:“写作就像夜间开车,你的视线只达车头灯照得到的范围,但你还是能走完整段路程。你无须看见自己将去何方,也不用看见目的地或途经的一切,你只要能看清前方两三英尺的范围即可。”▲ 好文章需要快快写,而后慢慢改。
“不写不会思考”,小同事真是冰雪聪明。
是的,写作就是思想的操练,我们是一边写一边思考。很多作家说,直到他们像雕刻一样,把自己的意思雕刻出来,他们才全面把握了自己的意思。
当我们开始写作时,想法还不清楚,没有经过剪裁、打磨,只有一个念头—也许是好几个相互冲突、相互重叠的念头;或者知道一个复杂的论证方向—不知道哪个论证的哪个部分在先,部分如何融入整体。但是,写着写着,不理解的会渐渐理解,不清晰的会逐渐清晰。
这种“进行时”的写作态度和方法,也几乎贯穿于我自己写作的始终。我大部分文章的标题多是在进程过半、甚至写完了最后一句话后才最终确定的,跟最初的想法大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写作过程中思考的深入,最想表达的主题才渐渐浮出水面。
▲《比文字更重要的,是逻辑》(戳蓝字可看链接)
尽管已经开始动笔了,但在写到一半左右的时候,还是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挫折感和羞愧感,每写一段文字,内心总是充满了对自己的批判:这狗屎一样的东西写出来有什么意义呢?这些看起来全是陈词滥调的文字真的有人会读吗?写作激情和新鲜感过去后,心理内耗随之而来。
每每遇到写作 “撞墙期”,我的经验就是咬咬牙,挺过去。已经完成了一半,为什么不能再往下推进一点呢?当进度条拉到四分之三的时候,你的价值感就回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世界又在你面前徐徐展开,你不再拿意义来困扰自己了,这时候得到的就只是思考和写作的快乐。
没人能做到完美,最重要的永远是,先把它完成。
▲ 完成大于完美,开始动笔就对了。给小同事点个赞!
“我永远写不了这么好,哪怕活上一千年”。很多人对写作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是因为他们认为写作必须有天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故事等待着被讲述,这就是写作的缘起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可以写作,每一天都可以记录。朋友圈、微博长盛不衰便是明证。写作是理解生活和世界的方式,写下自己对人和事的观察、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或长或短,或好或坏,慢慢就会越来越喜欢与自己对话,越来越享受梳理心情、构建思绪时、那种最纯粹的思想快乐。逐渐地,你会发现写作并非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自己也有很多灵感,也有一些不错的想法,继续下去,你会写出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普通人写作的真相。▲ 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太喜欢浮墨(flomo)的这句 slogan啦!(那啥,请浮墨帮我把广告费结一下,谢谢!)
范雨素,来自湖北襄阳农村,初中毕业,在北京做家政养活自己和女儿。2017年4月,44 岁的她以一篇自传体文章《我是范雨素》在社交网络走红。“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2023年她出版了与自己生命有关的书《久别重逢》。杨本芬,中专未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60岁在厨房开始写作,“厨房大概四平米,我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动笔写我们一家人的故事”。2020 年80 岁时,出版了小说《秋园》,销量高达 8 万多本,豆瓣得分 8.9,和之后完成的《浮木》《我本芬芳》构成了女性三部曲。姜淑梅,早年生活颠沛流离,大字没识几个。1997年在60岁时开始学识字,70岁学写字。认字多了,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小说,“这个我也能写 ” ,75岁时尝试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76岁出版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此后又连续出版了4本书,完成了从文盲到网红作家的逆袭之路。心里满了,就从口中溢出。作为普通人的她们,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观察、动人的故事,将生活的原浆酿成了醇酒。▲当世界正在下沉,范雨素、杨本芬、姜淑梅们还在仰望高空。
于我而言,写作就是生活本身。回望过去4年的“今朝风日“,对世界的好奇、对情绪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都深深地刻在了文字中。就好像漫长的旅程中,在路边留下的一道道重要标记。生活不仅仅是你活过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你记录的样子。
更美妙的是,这些文字还能让我与更多的人相遇,幸运地触碰到他们的关切和喜好,彼此形成共振和内观,何其快慰!
记得在我高中时,老师告诉我:“读书的方法就是读书”。现在,我想说的是:“写作的方法就是写作”。
所以,关于写作如果只记住一件事,那就是:马上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