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免费网赚论坛  中国网赚  如何网赚  在家上网赚钱  网赚qq群  福缘网赚  酷我网赚  网赚博客  网赚任务平台  外国网赚 

“AI四小龙”迎来第二个IPO,市值超170亿

   日期:2022-05-27 16:40:57     浏览:81    
核心提示:“AI四小龙”迎来第二个IPO,市值超170亿

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若风 编辑:吾人

继商汤科技之后,“AI四小龙”终于迎来了第二家上市公司。

5月27日,云从科技登陆科创板,股票发行价格为15.37元/股,股票发行总数约为1.12亿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5.18%。截止发稿前,股票价格为23.1元/股,相比于发行价大涨50.19%,公司市值171亿元。

经历了多番曲折,云从科技终于迎来IPO。随着AI行业在资本市场上过山车般的发展、高峰,到回落,再结合A股下跌等综合市场因素,云从科技早已在上市前就下调了募资额,但业内还是 不少并不看好的声音,今日开盘即大涨,这结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然而,上市只是开始,云从科技后续如何增强造血能力,实现扭亏为盈,才是跑赢这场马拉松最关键的一环。

01

从中科院孵化而来,7年完成11轮融资

作为AI四小龙中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云从科技自2015年成立起,身上就拥有“中科院孵化”“全内资”“平台化”等众多亮眼的标签。

创始人周曦,因自小成绩优异,从中科大本硕毕业后,周曦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还曾在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微软雷德蒙总部研究院、NEC美国加州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读博期间,周曦拿到六次世界智能识别大赛冠军,并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被引用上千次。博士毕业后,周曦又以中科院“百人计划”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专家的身份回国。

2011年,周曦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支持下联合全球计算机领域顶尖学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图像生成与处理研究室、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学习与视觉研究组创建了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专注于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的理论与产业应用研究,聚焦大规模动态人脸识别、海量视频语义检索、人机协同与网络化视频事件推理等核心关键技术,并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人脸识别支付”系统、人证合一人脸验证系统。

中心面向安防领域对图像、视频信息有效提取与智能分析的战略需求,自主研究开发了人脸识别身份验证一体机、千万级人像搜索比对系统、跨摄像头特定目标人物识别追踪系统、大规模人群计数系统、多属性车辆检索系统等一系列智能安防产品,并为公安、学校、政府、海关、边防等单位打造智能安防系统解决方案。

这也奠定了云从科技的学术和技术背景,2015年,周曦率领团队成立专攻人工智能领域的云从科技。

拥有着强大的学术和背景光环,这也是云从科技短短7年时间,就能从千百家AI创业公司中脱颖而出,跻身独角兽行列的原因之一。

天眼查显示,自2015年成立以来,云从科技总共完成过11轮融资,融资总额超53亿。2020年5月,云从科技C轮融资拿到18亿投资,据当时报道披露,该轮融资投后云从科技估值或超250亿。

但商业世界瞬息万变,刚刚获得C轮融资的云从科技却被通知已被美国商务部纳入“实体清单”之中,其核心芯片供应受阻,但彼时的云从科技已经开始其上市计划。

可以说,回顾云从科技IPO的全过程,十分的曲折坎坷。

2020年8月,云从科技在广东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同年12月递交招股书,随后又一次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更为戏剧的是,经历证监会问询后,2021年3月底,云从科技因财务资料过期,上市申请被中止审核。直到2021年7月,其IPO申请获得上会通过,2022年4月云从科技IPO注册才获批,全过程共历经20个月。

上市之路几经周折,终于盼来上市的曙光时,却不料,行业风口遇冷、资本热情已过,IPO募资额和市值均有一定程度的缩水。

根据云从科技的发行公告显示,本次新股发行价格确定为15.37元/股,股票发行总数约1.12亿股。以此计算,云从科技实际募集资金总额为17.21亿元,也就是说,较此前其招股书披露的预计募集资金37.5亿元,直接减少了20亿元。

面对募资缩水的结果,云从科技对此似乎早有预判。其在招股书中提到,如果实际募集资金不能满足募投项目的投资需要,资金缺口将由公司通过自筹方式解决。

02

亏损幅度四小龙中最小,3年亏损23亿

AI公司盈利难已经是行业的普遍共识,有人称,国内AI创业公司属于“拿着锤子找钉子”,定制化的产品难以进行批量化复制,研发费用高企,成本消耗巨大。一方面,每年投入的高额研发费用可能打了水漂,难出成果;另一方面,难以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研发费用只会水涨船高,“烧钱”成了必然。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曾对媒体说过,“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处在亏损阶段。”

这一点,从云从科技的招股书中也可以看到,2019年-2021年,云从科技净亏损分别为7.01亿元、8.67亿元和7.5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23.21亿元。

虽然,就亏损额幅度来说,云从科技的亏损是 “AI四小龙”的中最少的,但也可以预见,云从科技短期内将持续亏损,也是无法掩盖的事实。

另外,云从科技亏损幅度虽轻,但从体量上对比,云从科技也就不占优势。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2019年到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8.07亿元、7.55亿元、10.76亿元,三年总营收为26.38亿元。而商汤科技2020年营收额就达到了34.46亿元,旷视科技2018年到2020年的三年营收为35.05亿元。

此外,2019年-2021年,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54亿、5.78亿和5.34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56.25%、76.59%和49.67%。这还不算,为了留下这些科研核心人员,报告期内,云从科技还持续进行着股权激励的相应计划,2019年-2021年,云从科技分别确认股份支付费用2.31亿、1.90亿和1.77亿元。

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做研发的云从科技,相对而言,还没有建立绝对的护城河优势。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云从科技及其子公司拥有专利316项。而另外两家来看,商汤科技已拥有8123项专利及专利申请,旷视科技专利数也拥有464项专利。

有技术却不太懂商业,商业经验不足,也是科技公司往往会遇到的普遍问题。有媒体曾报道,云从科技早年将业务对准银行面部识别系统,当时为了拿下一个银行项目,云从科技的团队曾憋了几天写出一个完善详细的PPT方案参与竞标,结果银行拿着PPT说:从来没有供应商给他们写过十几页的方案,最少都是300页起。

从短期来看,云从科技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高速盈利模式。据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预测,2022年到2025年,公司收入规模预计为16.82亿、25.01亿、32.27亿和40.11亿,年复合增长率33.60%。云从科技还表示,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毛利率的提升,预计公司可于2025年实现盈利。

3年是否真的能实现盈利?这个答案显然有待考验。

03

市场回归理性,造血能力成关键

目前,“AI四小龙”均主攻计算机视觉,也都主要从安防场景切入,他们的核心技能“刷脸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治理、园区管理、交通出行等“大安防”领域。

总体来看,目前AI四小龙都在寻找错位竞争的点。例如,商汤科技上市后,开始向并购投资方向倾斜,构建生态圈;旷视科技侧重供应链物联网,从细分赛道发力;依图科技定位技术要求更高、挑战更大的AI芯片,走软硬件结合的生态闭环路线;云从科技则主要在安防与金融方向发力,作为其核心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在近四年中毛利率分别为81.35%、75.55%、89.30%和73.78%。

云从科技一方面凭借着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打造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通过对业务数据、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的全面连接,把握人工智能生态的核心入口,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另一方面,公司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赋能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应用场景,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行业解决方案。

随着云从科技通过ToB、ToG的项目,不断沉淀技术与方案能力,并积极通过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快速覆盖中长尾应用场景,满足当下与未来的可持续商业发展,云从科技以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实现了主要市场的迅速开拓,目前云从业务领域已经扩展到医疗、海关、风控、应急防控等领域。

同时云从科技还在智能制造、智慧能源、元宇宙、企业管理软件等领域初步形成解决方案。如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目前已经锁定数字孪生、安全生产管理以及工艺路线生产执行伴随的三角支撑解决方案。

不过,业内还是有不少不太看好的声音。“现在AI泡沫很厉害,到处都说自己的产品很‘智能’。就像很多服务机器人,在感知、决策方面都没有多大的突破,用户体验较差。其实没有什么AI,更多的是企业的PR。”

但也有网友表示,“过去AI公司确实商业落地有限,但不能只认为AI就是刷脸一类的基础应用,例如云从科技所提出的人机协同,仅在四川、重庆和广东这三个省市就可以占据大量的政府订单,而且国家政策支持数字基建,可见前景是好的。”

然而,经历了AI行业在资本市场上过山车般的发展、高峰,到回落,资本对其热情和投入逐渐降温,市场开始回归理性。

以去年年末上市的商汤科技为例,上市仅四天股价涨了一倍还多,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元,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持续回落。截至目前,商汤科技市值已缩水至1581亿港元。

此外,于今年3月刚刚上市的“科创板AI第一股”格灵深瞳也不太顺遂,上市首日即破发。截止目前,其股价较发行价下跌超40%,市值仅剩42亿元。而此前,有投资人曾判断估值可达3000亿美元,这结果实在相差甚远。

可见,资本热潮逐渐趋冷,商业能力不足的AI创业公司们,就算上市也只是开始,如何获得持续造血能力,彻底摆脱亏损魔咒,才是跑赢这场马拉松的关键。

文章链接:http://900614.com/news/show-3021.html 内容来源:
 
标签: 创业史读后感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