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100天反思,到今天已经第14天了,还真输出了不少东西。现在将它们整理出来,欢迎阅读交流。而且,因为用户是主动搜索,所以这部分流量的精准度是极高的。所以,这给我的启发就是:对于我的账号所涉及到的关键词,我要尽可能让它们都排到我的对标账号前面去。我的账号核心关键词是:新媒体、自媒体、写作、短视频、中视频、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小红书、知乎、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西瓜视频、哔哩哔哩、副业等。明确这些之后,我就要去各大内容平台挖掘关键词,或者用一些数据工具去挖词。比如说,“公众号”这个关键词,肯定还会衍生其它具体的需求,比如:公众号涨粉、公众号阅读量提升、公众号赚钱方式等。当我们挖的词足够多,就基本能够覆盖目标用户的各种搜索需求。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对于各个关键词逐个击破,通过大量的内容输出,提升排名。我是网站编辑出身,所以对于网站还是有信心的,虽然说现在这个时代,网站已经有点落后了。但是,一个好的网站,每年依然都能产出可观的数据体量,这种流量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最近追体育赛事热点,体验了同时开4个窗口写文章的感觉,CPU有点转不动了,但我认为只要准备充分,是可以做到的,写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第一段结束后,很多时候就开始拉扯,扯人物经历扯情怀,归根到底是脑袋里干货不够,素材不足,导致作品中的知识增量不够。随时都会有idea在我们的脑海里冒出来,要及时记录下来。另外,石墨文档、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都是很好的工具。有时候,创作者会进入误区,为了知识付费而付费,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是什么——做账号赚钱。然而很多朋友花了很多钱知识付费,最后连学费都赚不回来,血亏。很多知识付费,没必要购买和参加,因为留不下实际的有用的方法论。其实,今日头条、小红书、抖音等平台都有自己的官方课程和规则解读,把那些东西琢磨透了,其实就已经差不多了。谁刚一开始做号的时候不是新手?不都得在人面前装得很懂吗?装得次数多了,实践多了,就真的懂了。每个平台,从研究规则开始,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动笔尝试,永远不会有成长。记得小时候家里刚安装彩色电视机,那时候需要不断转动“锅”和“高频头”,找到恰当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出来信号。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我,机缘巧合之下练就了一身快速找到信号的本领,后来我对这事儿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有经验,村里好几个叔叔婶婶,遇到信号问题找我。因为有兴趣,所以我选择尝试,因为做成了,所以给了我越来越多的正反馈,我越来越感兴趣。当然现在早已经告别那个年代了,是数字电视的天下了。自媒体账号,是创作者的核心资产,所以过一段时间,应该盘点一下,总结一下,展望一下,改进一下。5点起来写作,到8点,基本能够写6篇左右,速度快的能写8篇,写满公众号一天的位置。然后吃完饭,该上班上班,在别人起床前就干完好多事儿,会有极高的成就感。一日之计在于晨,在于上午,下午是用来放松的,晚上是用来学习和思考人生的。有时候甚至可以提前写好文章,定时发布。定时到第二天一大早,早上起来一看,已经发了两篇文章。同样的工作量,幸福度不一样。地铁里,公交里,可以干很多事,比如:搜集素材,或者写一篇微头条、小红书、微博。但是,要注意别坐过站了。晚上抽个系统时间学习,不管学什么,都有用,上班以后最缺的就是静下心来学习。最近头条号+百家号,每天阅读量基本都在10万以上,评论过千。一方面,及时回复读者的评论,有助于增加黏性,也能获取新的素材点。另一方面,不同的声音也会不少,我一直提醒自己不用在意这些,但遇到谩骂、质疑、杠精的时候还是会情绪波动。面对质疑的方法就是不解释,做不到就说明我修炼不够。最近做了不少关键词,解决了不知道写什么话题的焦虑。比如,以“头条号”为核心关键词,衍生更多的有价值的关键词。查询完毕这些关键词,在各个内容平台,我的账号内容的搜索排名,集中火力做一个月“头条号”主题,直到更多的关键词排在前面,实现霸屏,尽可能把用户想搜索的关键词都布局。有一次晚上去肯某基,柜台服务态度让人十分不爽。自动点餐系统方便了企业,但也让人觉得少了一些“人味”,无形中造成不少信任流失。不得不说,在服务消费者方面,南方城市整体做得更好。由此联想到我自己的服务态度。以前我也挺横的,见不得别人墨迹。今年以来慢慢在改,不管是什么场合,从“您好”两个字开始,尽可能做到礼貌待人。最近联系一点号客服,平台服务质量一般,很难找到客服。写了3年还没开通收益权限,决定放弃。给写作新手朋友一点建议:做自己喜欢的赛道,或者擅长的赛道。如果实在不知道,想不出来,那么个人成长,是一个不会错的赛道。建议新手朋友们考虑:今日头条、百家号、小红书、公众号、知乎等平台。另外,今天写的文章,如果能够产生灵感和线索,那就当成明天推文的选题,这样文章就有了前后的连贯性。将今天的文章链接放到明天的推文里,延长用户在我们账号里的停留时间。心无旁骛,坚定输出,在该努力的时候努力,结果不会负你。某历史类70多万粉丝大v说,不想写文章了,准备去工地搬砖。虽是戏言,但图文收益不断下跌是事实,早就不如视频了,更多的是用爱发电。好在微信整体还可以搞一搞。我一直坚持用数量砸的战术,对于我们中小号来说,没有自带流量的光环和势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最笨的办法:对手写1篇,我写2篇甚至3篇,去博概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做写作,莫想数据。近日被微信公众号误判,说我的小号违规使用原创。所幸,我的文章全部都是自己原创。将首发链接发过去,顺利完成申诉。将推一个各平台爆款账号的案例库专栏,详细拆解。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产品,也是一次学习优秀账号运营经验的过程。有一位知名自媒体人谈到人工智能,他认为人工智能比人来说,更加冷静,做事更依赖于大数据。通过大数据采集,能够做很多事情。而人也是有情感情绪的,这个特质会让做事的过程变得不稳定,尤其是当人有消极情绪的时候。启发:做事应该尽可能减少情绪对人的限制,多做数据调研。内容能力,要和引流能力匹配。好多号拼命引流,用户过去之后,内容内容不行,账号也没设置菜单栏,感觉很不好的。最近整理微信公众号,将此前所有关注的账号一一取关,只留了几个。我发现:有那么几个账号,是我不舍得取消关注的,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有用,或者有趣。反之,那些基于人情关注的账号,从关注的那天开始就在吃灰,与其占据一个位置,不如直接舍弃。所以这给我一个反思就是,不要去做所谓互关互粉的动作,没用。一定要做一个有干货的账号,要不然读者一定会抛弃。取关了一波账号,我的初心是,重新基于搜索,去寻找优质账号,拆解案例。最近搜索“头条号”为关键词的公众号,发现很多宝藏账号,他们在闷声做内容,数据相当不错。我关注了这些账号,以供以后研究拆解,同时做了两件事情:看看他们有没有群,有的话我去混脸熟;看看他们有没有设置免费的资料,有的话我囤一波,自己去引流,还真拿到了不少干货。忘了是什么时候看到苏轼的这首经典了,我太喜欢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最近昨晚在百家号平台追热点,发了4条动态,2条阅读量破10万。短内容,尤其是热点事件下的短内容,很容易出爆款。有灵感的时候记录下来,简单论述,发给自己的微信,或者记录在办公工具里。每天1句,坚持7天就能产生一篇新的文章。做账号,太需要各种各样的表格了,关键词表、数据表、征稿写手表、广告主价格表、推广费用表……有了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候决胜千里之外。如果你买了一堆书但不看,没用;如果你买了一堆课但没看,没用;如果你想链接什么人但不围观和沟通,没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最笨的,将我们买的书买的课一一啃下来,输入然后理解然后输出。比如不会取标题,那就去总结爆款标题的格式,然后背下来,套用的过程中反复理解。当年张雪峰背诵了很多中国高校的数据,所以后来才能说贯口。所以我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最笨的那个,一个一个啃。但现实是,我们很多人做不到,不愿意,反而加一堆没用的社群,然后聊天扯闲篇。我们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场,是和我们认知差不太多的场。而互联网流量里的场,人和人突破了时空、认知和圈子的限制。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人好牛逼,有时候觉得那人好傻逼。每次发一篇作品,尤其流量好的作品,总会有不同的意见。我能接受不同看法和观点,观点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灵感。但真接受不了有些人的表达方式,比如侮辱谩骂,甚至有时候会对喷几句。理解了流量是一个场之后,我慢慢看清了这些,话不投机果断撤,回应一句浪费的时间,够我写一个小红书短内容。听到这句话,那种感受谁懂?青春真的是珍贵的财富。那一瞬间,我觉得我这忙帮得值了。如果您也觉得有收获,就点个在看吧,或者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吧。
文章链接:http://900614.com/news/show-30438.html
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