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别家的案例,修自己的真身”。
梁宇谈到“科技+文化”的融合时说。他认为焕活文化,要走数字技术这条道路。要靠规模化、商业化。只有在大方向的指引下,靠着“文化氧气”的滋润,才能最终实现“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自洽生态。
梁宇是创世伙伴CCV合伙人,专注于CCV在华南市场和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他拥有10年投资经验,专注于高科技领域的投资,重点参与的项目有冰鉴科技、快仓、玩美移动、云呼科技等。他在电信工程技术和互联网产品研发/管理/运营/市场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并在TMT领域有深厚的商业和技术理解。
在他看来,无论是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之路还是信息革命之路上,技术对于文化的推动向来不可小觑。从殷商革命,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而至当今,技术的更迭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明的演变,最终形成了5000年的璀璨文化。八十年来,信息革命层级递进,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化该走向何方。无论是只能将计算只用于军事的古代还是“天涯若比邻” 数字化游民的现代,都不约而同地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当下,文化与数字因交融而丰盈,文化的载体不止于书本戏曲,不止于博物馆,而是以可视化、立体化的更鲜活形式跃然于各个移动终端上,以数字化的一代喜爱的形式进行长久地传播。
“核心的驱动因素其实是商业。纯靠公益,纯靠热情,其实是很难规模化的把这件事情给推动的。要借助商业的力量,要了解商业规律,用商业去赚钱,持续的去做这件事情,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文化大爆发。给它带来雨水,带来土壤,带来化肥,才能真正的培养出我们想要的生态。”梁宇说。
(创世伙伴CCV合伙人梁宇)
以下为梁宇的口述整理(有删节):
在投资领域,我们见到大量拥有各种先进技术的初创公司,但对于文化领域的深耕,目前还没有规模化的开始。中华国悠久的5000年历史中,那些丰富的文化矿藏,一些文字和图画如果没有微痕技术的“抢救”,就可能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了。
那么如何将这种文化矿藏真正与技术结合起来呢?我想从这个角度进一步和大家展开我们的思考。
我们首先要关注信息革命的过程,以计算机为起点,在过去的80年里发展起来。
先后两次信息革命,第一次是二战结束后的将近40年间,美苏争霸直到最后苏联解体激烈的竞争催发了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当时计算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军事通信等领域,是非常昂贵的。直到1994年,人们开创性的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往后高歌猛进的30年间,计算机开始普及至人人可用,每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融入我们的生活。这是过去信息革命的大脉络。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底层的计算,最开始像房子一样大的IBM巨型机,然后逐渐小型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也从专业人员手中释放到了人人可操作的Windows,各种产品和服务开始迅猛发展,我们现在在PC端和移动端上使用的各种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第二个阶段中,我们这一代对计算机的使用和上网获取信息已经非常熟悉了,我们被称为数字化游民的一代人。而这也正是奠定了我们下一个阶段的出发点。
接下来的阶段中,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产品和服务早已被大量的计算所构成时。今天也确实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状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走向了数字化的部落文化,由于推荐技术的存在,信息茧房的出现使得我们整个的数字化的一代在网络上是由格子构成的,更像是早期的原始部落相互之间有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有不同的语言。
在信息革命进行了80年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文化走向了何方,中国5000年的优秀文化遗产该如何与现代主流技术相结合?谈及文化,我们往往听到“抢救”、“保存”、“传承”、“博物馆”等等,似乎缺少了一种活力。我们现在已经积累了80多年的工具集,这些技术都是为了顶层设计而服务的,随着生活逐渐步入富足以后,人们对精神世界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也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我在这里画了一个脊椎图,简洁概括的勾勒了技术本身对于文明的重要推动作用。殷商革命时期,掌握青铜技术的人基本上就获得了最高权力,利用神明和甲骨占卜来固化这种结构。春秋战国时期铁制技术、历法技术使得神明祭祀文化退而居其次,人为本。到了秦汉唐宋元时期,统一文字形成了大一统的文明,造就了我们一直延续到现在的DNA。当时发明的马镫技术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剧烈博弈中重要的砝码,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再来到明清民国时期,工业革命爆发的这200多年,彻底颠覆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剧烈重构,文明也经历了解体又重构。直到现在,我们利用前沿数字技术追求文化领域伟大的复兴,是我们心中之所愿。
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藏。从纯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地方志、谱、曲艺等。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看,有石刻、绘画、雕梁画栋、瓷器、建筑、寺庙园林等等,甚至包括饮酒,这些元素都构成了我们宝贵的文化库。然而,与数字化的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裂痕,该如何解决?
其实有解。我相信现在我们拥有的技术是足够的。但是当我们把文化的瑰宝从石刻当中拓出来,用微痕技术把文字抢救出来,它将何去何从?我们看到很多纪录片讲述发掘陵墓,讲述敦煌石窟的美,讲述当时的唐诗宋词是如何被写出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历史和文化的范畴。然而,当我们想要接触它们时,通常只能去博物馆。但我个人理解博物馆只是其中一个保存项,并不是最优解。因为现在主流社会的价值观、行为和商业活动都主要由年轻人构成,他们是消费和就业的主力。他们是很少有时间到博物馆里去的,用数量如此之稀少的人群去支撑整个文明的复兴是很难的。
从投资领域来看,过去十几年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数字化的一代,市场上的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某种程度上都是通过取悦这一代重要的消费者、决策者,来获得商业上的收入并进一步形成商业飞轮。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是否可以利用更商业化的行为和现有计算机技术来唤醒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举个例子,三国文化在日本非常深入人心,自从有 PC游戏以来,到现在20多年,原生的三国志这款产品还在不断的迭代,已经至少到13个版本了,这使得年轻一代通过游戏、综艺所承载的三国文化了解其中的人物故事并逐渐传播开来。这显然区别于古代人去读《三国志》、《三国演义》所能获得的体验。
再比如说,长沙前两年诞生了一些新品牌,其中茶颜悦色令我印象深刻,他把诗词歌赋刻画在自己的整个营销环节当中,一方面从商业上提高了自己对茶饮的定价权,另外一方面也通过这张文化牌,使自己高于其他所有的竞争对手,脱离红海走入蓝海。这一公司借用文化牌打造品牌的案例,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再看好莱坞塑造的熊猫动画形象,本来是我们的国宝,也是我们文化的传承元素之一,但好莱坞用动画技术和他们非常擅长的叙事,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们和大朋友们。现在我们一提起功夫熊猫,就是好莱坞塑造的一个活灵活现的胖子的形象。而片子里面所承载的中国元素:鹤、蛇、他们的武术,他们背后的乌龟master所代表的哲学等,恰恰是从中国文化当中抽取出来并发扬光大的。
通过这些案例,让中国的文化元素,从书本中、从博物馆的橱窗中走出来,结合现在数字技术满足数字化一代的商业道路上的时候,他会突然之间火起来,这也某种程度上给我们指明了文化和技术结合的一条新路。
我自己偶然翻看到了《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是由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节选,它记录了中晚唐时期一场可谓关键转折点的成功奇袭,最终一举恢复了大唐的威望。司马光笔下,对这场战争情节和主人公的刻画活灵活现。除了文字记载以外,在中国历史上还以京剧、昆曲的形式传播着,戏曲演绎和文学演绎都是当时主流的媒体形式。我对这种形式的观众数量做了统计,在清末人口最多的时候,文盲率是97%,假设会读一点文字的人都看过这个故事,也只有1,200万人,对比起近几年大火的美剧《权力的游戏》,这部应用电影工业成熟技术来讲述的故事,其观众人数达到了1.3亿。在我们“入蔡州”这一段经典冲突不亚于乔治马丁写的这部小说的情况下,其作为美剧形式观众人数是书本戏曲形式的将近十倍。这也给我们指明了用数字技术传播文化的路。
利用现代数字化工业技术和影视技术传播我们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精彩故事、文化瑰宝,并将其商业化。我想用“文化氧气”来形容用技术解锁文化的做法。当故事广为传播,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喜欢被技术复现的生动情节与形象时,它就是氧气。因为每个人,包括你和你的朋友都愿意谈论它,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复兴,而不是躺在博物馆中。
我们都期望的传统文化以王者姿态归来的这一天。
若可分几个阶段,那么第一个阶段,我们目前处在技术阶段,比如微痕技术目的是将快要消失的原始数据保存起来,这是存储的过程。我们的古老文化主要由大量古文字构成,其中包括已经被发现的文字和埋在地下的甲骨文。如果不是好运,发掘了秦代官员埋藏的大量文字,我们甚至很难还原当时秦朝的样子。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如此火爆,原因之一是用我们现代人的白话文,讲述了一个几乎贴近真实历史的故事,这是更有利于传播的。而现在,我们看到了使用大模型和深度学习算法来自动生成内容、加速传播的曙光。再比如说大模型技术可以把莎士比亚所写的作品全部作为样本让机器进行学习,生成一个莎士比亚的虚拟人,可以用莎士比亚的口吻来和你对话,当你跟他说“请你续写《麦克白》”,他很可能会自动生成一篇。若我们将这些“带有性格”的古人作为NPC内嵌入游戏,是否能逐渐的让过去沉睡的文字,沉睡的画卷,沉睡的文化元素走向活化,值得探索。
第二个阶段,静态可视化,当文字转化为图像时,能够很大程度上扩展用户。比如从今年3月的AIGC人工智能大会上得知,可以用文字生成图画的应用用户数量一下子增长了100倍。这部分用户也是我们文化传播的目标对象,我们可以使用他们熟悉、喜欢的形式进行再创作。例如,由计算机学习画师、编剧的海量样本再批量由文字自动生成漫画,这一方面已经展现了一些曙光。
第三个阶段,立体化。抖音、TikTok等有着巨大流量与影响力的平台诞生后,以短视频形式再加上推荐算法的作用,令人不断沉浸其中。其中不乏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平台上广泛传播。接下来可以采用VR技术结合短视频、动画视频、游戏的形式。这条道路是可以追寻的,也可以看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只有一步步走下去时,我们才会真正迎来文化复兴的大爆发。
整个过程的核心驱动因素其实是商业。在每个环节当中,纯靠公益和大家的热情,是很难规模化的推动文化传播的。因此要借助商业的力量,了解商业的规律,用商业去赚钱,有盈利才能有持续做这件事情的动力,这样才能真正的迎来文化大爆发。给它带来雨水,带来土壤,带来化肥,才能真正的培养出我们想要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