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安多
硬科技机构等来了春天。
三个月前,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公示了第五批拟投管理机构,设立总规模约100亿元,中科创星赫然在列。
就在刚刚,中科创星宣布北京中科创星硬科技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北京三期基金”)完成首关签约。融中财经第一时间获悉,北京三期基金总规模25亿元。首关金额11.65亿元。该基金LP星光熠熠,不仅有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河南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中关村科学城等各级政府引导基金;此外,还有陕西建工、广投资本等国有资金;唯品会等市场化资金。
“过去,我们在硬科技赛道深耕多年,如今走到了收获的阶段。”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告诉融中财经。
至此,中科创星管理资金总规模超百亿元。十年硬科技之路,从一条冷僻小路,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01
规模25亿,中科创星北京三期基金落地
“从启动到首关,接触LP几十家”
“每天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这几乎是李浩每个工作日的写照。
去年初秋,中科创星内部启动了北京三期基金的募集工作。先定规模,然后确定注册地,盘一盘市场上的长钱,基金定策略,找基石......内部一番忙碌,还要应对疫情无法出差的境况。
2023年春节后,中科创星人开启了新一轮出差“加时赛”,北京三期基金的募资重新回归正轨。
“每天都接待好几批LP的到访和尽调,接触的比最后确定的多几倍。”李浩笑着回忆,“募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认可的过程。”
“坦率地说,近一年时间的募资,比我们想象中确实慢了一些。不过,从结果看,符合我们的预期。”李浩表示。近几年,由于市场流动性降低,LP开始更加关注机构的退出能力,DPI成为考核业绩的关键指标。正是通过优秀的业绩,中科创星收获了LP的认可。
融中财经获悉,北京三期基金规模为25亿元。北京三期基金,汇集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还有河南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中关村科学城等各级政府引导基金;陕西建工、广投资本等国有资金,唯品会等市场化资金。
身在募资一线,李浩也深感募资的不易,他不断对内部强调要有的放矢,为LP提供赋能,并针对性的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政府希望投资机构能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地方产业‘筑巢引凤’,赋能地方政府,我们就帮助地方招商引资; 产业投资者希望打通上下游产业壁垒,提升产业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因此需要我们为其‘锦上添花’; 金融机构和高净值人群则需要为投资和财富增值保值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从历史经验来看,资本+科技无疑是创造财富和繁荣的最佳方式,但硬科技壁垒高,所以就需要专业的机构保驾护航。 ”
融中财经获悉,北京三期基金在策略上仍然专注于硬科技赛道,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并在物质、能量、生命、信息、空间五大物理维度上,探索前沿科技,助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助推光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我们核心策略就是深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至此,中科创星管理资金总规模超百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中科创星成立十周年,这家深耕硬科技赛道的机构已经迈入新的阶段。
02
从陕西走出一家硬科技投手
“没有规模上的愿景,只希望为中国投出1000家硬科技冠军企业”
“市场上有追风口的人,有造风口的人,更准确的说,我们是等风口的人。”李浩表示,“从成立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方向,我们就在这个领域不断做深,终于,风来了。”
硬科技一词如今已蔚然成风,但追溯这一词的来源,正是中科创星的原创。
十年前,PE狂潮刚刚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模式创新的崛起。借力“双创”的风口,互联网、消费等赛道崛起。一大批投资人举着钞票蜂拥而至。也就是在这一时间,中科创星从西部腹地陕西西安启程。
彼时,市场被热钱席卷,投资机构听了也要问“什么是硬科技?”
“不觉得特别难捱,我们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埋头做事。”李浩笑着说,“成立之初,并没有设立关于十年规模的愿景,只是朴素的希望未来30年,能为中国投出1000家硬科技冠军企业。”
如今,中科创星已经累计投资超过420个项目,近几年每年都保持了60-70个项目的出手节奏。“虽然我们布局早期,但是每一笔投资,都是希望能投出行业的冠军企业,至少在我们投资的时候,企业肯定是有成为冠军企业潜质的。”
回顾中科创星的发展,李浩感慨万分,他回忆,在中科创星的成长中有两件大事特别重要。“一个是我们参与发起成立陕西光电子先导院。”
李浩进一步解释,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是中科创星在投后方面与投资策略搭配的重要创新,不仅解决了早期芯片企业“流片难”的问题,助力了企业的成长,还有效降低了投资的风险,保障了LP的利益,更推动了光子产业集群,助推了区域经济增长。
过去,依托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提供的超净车间和专业技术服务,中科创星的多个项目都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比如其被投企业赛富乐斯利用先导院的设备和产线,快速实现量产,产品良率达到95%以上,成为全球首家能够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此外,唐晶量子,飞芯电子、卓镭激光等公司都从中受益。
而第二件大事,是中科创星从西安走向北京。
在中科创星发展的初期,一直扎根西安,聚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和本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与硬科技的快速发展,中科创星决定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在更广阔的天地贯彻硬科技投资的理念与实践。
这一策略不仅使中科创星的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从区域走向全国,更有效地保障了项目源的储备和投资。“这一变化更有助于我们快速学习成长,不断迭代自身的各项能力。”李浩表示。
凭借众多明星项目的加持,中科创星也得到了LP的信赖。如今,伴随北京三期基金的落地,中科创星管理规模突破100亿。
03
科技成果产业化十年,从孵化到投资
“投资非共识的水面下项目”
早期基金一个普遍的挑战就是风险大,尤其是硬科技基金,周期更长,不可控因素也更多。李浩坦言,在募资过程中,经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控制风险。
中科创星的策略是——前瞻性布局非共识赛道。
“中科创星一直坚持投资‘市场非共识’,投最前沿、最核心的;投别人看不到、看不懂的;投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李浩表示。“我们一直在寻找水面下的项目。”
这一逻辑体现在投资的赛道上,凸显了中科创星的前瞻布局。
早在2013年,中科创星就开始布局光子技术,2014年开始投资光电芯片和半导体,2015年开始投资商业航天,2016年开始投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2017年开始投资新能源,2018年开始投资量子计算,2019年开始投资储能,2020年开始投资大飞机产业链,2022年开始投资可控核聚变。
纵观每一次布局,都在行业尚未火热之时。事实上,一家投资机构能够进行前瞻布局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绝佳的定力,更要有对行业的敏感性以及专业的判断力。
在中科创星的投资清单中,不乏超级明星项目。比如智谱AI、曦智科技、天科合达、中科宇航、本源量子、中储国能、中科海钠、骥翀氢能、恩力动力、中科微精等。
以中储国能为例,就是一个从孵化长成的头部项目。
“这个项目的创始人来自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当时听闻他们有创业的计划,就推荐他们去中科创星的冠军营听听,去了解下创业者都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李浩直言。事实上,中科创星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从创办的第二年起,就开设了硬科技冠军营,如今已经9年时间。“我们做的这些努力,主要是帮助科学家更好的理解商业规律,掌握商业规律和敬畏商业规律。”
2019年,储能赛道并未热起来,但看到了这个项目强大的技术壁垒以及为行业转型带去的重大影响,让中科创星果断 下注 。
如今这一项目估值较中科创星投资时已经翻了十余倍。而这样的项目,在中科创星内部比比皆是。
“十年来,我们不断学习,在判断上更加专业化,在服务上更加精细化,在效率上,更加高效,但不变的是对科技产业化的追求。”
硬科技投资,经过了门可罗雀的冷僻,如今,已是百舸争流。“即便是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感觉到赛道特别拥挤,原因是我们仍然在前沿科技领域投资早期。这不仅让我们有一个相对合理的估值,更能较冷静地分辨项目。”
“中科创星深耕在硬科技早期投资领域,关注的企业本身也具有很强的抗周期性和韧性,我们始终在同样的领域和方向不断深耕。”李浩介绍,最近几年,中科创星仍坚定不移地在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进行投资,希望投出能引领科技革命的冠军企业。
在基金宣布首关的这一天,李浩还没顾得上发个朋友圈,“今天还有一个退出讨论会,三个项目的预审会,还有一场项目线下讨论会。”李浩笑着说。
这条硬科技之路,中科创星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