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途(ID:shentucar) 作者:刘丹丹
延迟了两个月,蔚来ES7终于出来了。
6月16日,蔚来新品发布会在上海举行,智能电动中大型SUV蔚来ES7正式上市。作为蔚来NT2平台的第三款新车,蔚来ES7定位于中大型5座纯电SUV,售价46.8万-52.6万元,将于今年8月28日开始交付。
蔚来“老三样”—— ES8、ES6、EC6 (以下简称866车型) 的2022款、ES8领航版以及全新的智能座舱硬件智能系统Alder·赤杨,也在这场发布会上亮相。至此,蔚来的所有新品正式集结完毕。
整体来说,这是一场时间很短但信息量不少的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前,蔚来已经上市的车型共有5款——ES8、ES6、EC6、ET7、ET5。其中,ES8、ES6、EC6分别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2020年9月开始交付。今年3月28日,蔚来ET7开始交付,不过受到疫情、零部件等综合因素影响,ET7交付量爬升缓慢,4月、5月各交付了693台、1707台。至于蔚来ET5,要到今年9月才能开启交付。
蔚来目前靠的还是ES8、ES6、EC6这三款车,但其中最早的已经上市4年,最晚的也接近两年,在新产品层出不穷,技术迭代加速的新造车市场里,蔚来多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也导致了,进入2022年,蔚来交付量再没回到第一,理想和小鹏后来居上。
蔚来需要一剂强心针,外界也在期待蔚来的新产品。那么,此次蔚来拿出的一款新车和三款升级车型符合大家的预期吗?
蔚来ES7能打吗?
我们先来看蔚来发布会的主角——ES7。
按照平台来看,蔚来ES7和蔚来ET7、ET5同属于NT2平台,但是按车系来看,又跟ES8、ES6属于一个系列。这导致蔚来ES7的设计,既有ET系列又有ES系列的影子。
新车外观上,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与蔚来ET7、ET5相同的“犄角+瞭望塔”式车顶布局,这是NT2平台的标志性特征。
前脸部分,蔚来ES7弱化了经典的“X-Bar”设计风格,看起来与ET5比较接近;车身侧面的造型则与ES6接近,采用悬浮式车顶设计,充电接口位于前叶子板;来到后边,ES7的尾部设计与ES6也基本一致,只不过尾灯换成了ET7同款的贯穿式尾灯。
对于这套设计,大家普遍吐槽缺乏新意和亮点,甚至质疑是ES6的换壳车。不过,虽然外观存在争议,但内里ES7完全不一样。
先来看尺寸,蔚来ES7诞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有用户在蔚来APP上表示,不看重6座或7座,但需要后排空间足够大。于是,这台介于ES8和ES6之间的中大型五座旗舰SUV就出现了。
蔚来ES7的长宽高分别为4912/1987/1720mm,轴距为2960mm。与ES8相比,ES7车长短了110mm,轴距却只短了50mm,这使得只有两排5座的ES7比6/7座三排布局的ES8在乘坐空间上更宽敞。
数据来源 / 官网 蔚来现售SUV尺寸对比
车够大,当然肯定也足够重。采用钢铝合金车身材质的蔚来ES7的整车质量为2400kg,比蔚来ES6、EC6重了不少,甚至已经接近尺寸更大的蔚来ES8。不过,即便够重,车身质量也不影响蔚来ES7的速度。蔚来ES7系统最大功率为480kw(约合652马力),系统最大扭矩为850N·m,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3.9秒。
标准续航电池包 (75kWh) 、长续航电池包 (100kWh) CLTC续航分别为485公里、620公里,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在当前汽车产品重点比拼的智能驾驶部分,蔚来ES7的智能化配置与ET7基本一致,搭载智能系统Banyan·榕树,标配蔚来超感系统Aquila和超算平台Adam。
其中,Aquila共拥有包括1个1550nm激光雷达、7个800万像素摄像头、4个300万环视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2个高精度定位单元、1个车路协同感知以及1个增强主驾感知在内的33个传感器。超算平台Adam则采用了4颗英伟达Orin芯片,算力达到了1016TOPS,超过7个特斯拉FSD的算力总和。
这些复杂的参数,代表着蔚来ES7的智能驾驶硬件配置在未来一两年内都不会落伍。目前,蔚来的辅助驾驶功能标配21项,其中包括车道保持辅助、增强型驾驶员感知系统、视觉融合泊车辅助、换电站泊车辅助等,交付即可使用。
在这些硬核技术之外,蔚来ES7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功能,比如露营和全景数字座舱PanoCinema。
蔚来ES7是国内首批通过法规认证,可以合法拖挂房车、挂车上路的乘用车,消费者可选装最大拖挂能力为2吨的隐藏式电动拖钩,在户外场景下,蔚来ES7还可支持露营模式以及对外放电。
全景数字座舱PanoCinema则是与AR/VR有关,当用户带着专属的AR眼镜时,该眼镜可投射出视距6米,等效201英寸的超大屏幕,蔚来将其称之为全感官沉浸体验。
以上种种,共同构成了蔚来ES7,即蔚来CEO李斌口中的“不管燃油车还是电动车,50万级中大型SUV天花板。”
866车型焕新有哪些亮点?
说完了新车ES7,让我们再来看看蔚来主力车型866的变化。
资料来源 / 官网 蔚来2022款866车型售价
与大部分车企的产品升级一样,蔚来2022款866车型相比老款改动不大,外观、内饰、续航等方面基本没动,变化的点在于使用了新的智能座舱硬件——Alder·赤杨系统,这也是本次发布会的主角之一。
此前,866车型搭载的是Aspen·白杨系统,该系统使用的智能座舱芯片为2018年的高通820A,这是当时的一款主流芯片,小鹏P7、极氪001搭载的都是同款座舱芯片。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款芯片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需求。
于是,在Aspen·白杨的基础上,蔚来进行了芯片、摄像头等部分的更新,打造出了Alder·赤杨系统。整体来看,Alder·赤杨拥有8155芯片、5G通信、800万像素高清前置DVR摄像头、4个 300万像素高感光环视摄像头以及 1个 250万像素舱内摄像头。
这些数据代表着什么呢?以8155芯片为例,该芯片是今年智能汽车旗舰产品的首选,目前能用上这颗芯片的不过岚图梦想家、小鹏P5、零跑C11、微马W6以及还没上市的理想L9等几款产品。
性能方面,与原本使用的系统相比,8155的CPU和GPU算力提升约100%。再搭配256GB的储存空间以及68GB/sec的存储带宽,866车型的提升肉眼可见。
蔚来给出的数据是,车辆开机速度将提升37%,应用冷启动加快55%,操作跟手速度加快18%,NOMI冷启动唤醒提升38%,指令应答速度加快12%。
芯片之外的各个高清摄像头则意味着更好地成像以及车内车外更清晰的细节。
整体来说,2022款866使用Alder·赤杨系统后,可以简单理解为运算速度更快、储存内容更多、反应灵敏度更高。
不过,不要以为这只是2022款866车型才能享受到的福利,对于老车主,蔚来也给出了升级方案,同时向外界展示了如何在智能汽车时代保持产品生命力。
与燃油车不同,智能汽车时代下的汽车产品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几乎与电子产品有一拼,但大几十万的汽车又无法做到像电子产品一样一两年一换。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受硬件限制,即便进行OTA升级,到了后期车辆也无法满足使用者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蔚来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硬件升级。老款的866车主可以选择付费后装升级,同样可以使用Alder·赤杨系统。价格方面,5G版售价12600元,4G版售价9600元。
同时,李斌还做出承诺,他表示蔚来要保证任何一代产品的十五年使用周期,其中包括软件的迭代和硬件的更新。也就是说,未来每代蔚来产品都可以通过软硬件升级来延续生命力。
一直以来,蔚来都把“用户至上”当作自己的标签,此次给出的硬件升级方案切切实实让所有人再一次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这真的很“蔚来”。
蔚来的新问题是什么?
进入2022年,蔚来表现一直不算太好,交付量更是连续五个月不破万,不管是消费者还是业内都在期待蔚来有新的东西。
从产品力上来看,除了外观没啥新意之外,蔚来ES7符合外界的期待,甚至在蔚来粉丝中,ES7还被称作“蔚来家族最强SUV”。866车型此前在智能硬件上的落后,在2022款上都追了回来,旧车型的硬件升级计划也让一大批老车主感到惊喜。
这些产品分开看都十分不错,但合在一起似乎就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一般来说,在汽车行业,车企发布新品都会选择尽量错开,以免造成内部车型的挤压竞争,但蔚来此次似乎就陷入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产品发布时间一致而配置、价格区间又有所重合。
售价46.8万-52.6万的蔚来SUV ES7和轿车ET7、ET5一样,都基于NT2平台打造,比866系列车型跑得更远、自动驾驶算力更强,车舱更智能,但ES7的售价跟ES6、EC6的高配版、ES8的低配版都有所重合。
在2022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就有分析师就“ES7的发布是否会蚕食和挤压现有产品比如ES8和ES6的市场份额”问题向蔚来询问。
李斌回答称,ES7搭载NT2技术,比老三款换代车型更智能化,且价格在ES8和ES6之间,大五座和ES8六/七座的定位会拉开差距,不会有特别大的挤压效应,但李斌也没否认“会有一些”替代关系。
从交付时间来看,蔚来ES7计划8月交付,这是蔚来从发布到交付历时最短的一款车型,显然蔚来是想靠着ES7快速拉起销量,巩固市场地位。
但在有重叠的背景下,消费者在ES7和866车型之间会怎么选、彼此销量是否会受到影响,还未可知。
资料来源 / 网络蔚小理新款SUV部分参数对比
此外,不仅内部出现重叠,蔚来ES7和小鹏G9、理想L9的上市和交付时间也非常接近。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表示L9仍预计在今年二季度上市,三季度量产交付。小鹏的G9则要稍晚一点,预计将于第三季度发布,第四季度交付。
这三款车均属于中大型SUV,再加上交付时间如此接近,此前一直错位竞争的“蔚小理”或将首次在同一个细分市场正面厮杀。
谁强谁弱、蔚来是否能靠ES7重回交付量第一,这些只有等到产品上市交付后才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