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定焦(ID:dingjiaoone) 作者:向园温故 星星 布鲁斯 编辑:向园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你回老家参加同学聚会了吗?是被青春治愈了,还是直接破防了?
春节是团聚的日子,许多在北上广奋斗的年轻人返回家乡,和同窗来了一场久违的相聚。但节后返工,不少人还沉浸在同学聚会的冲击中,这不,“成年人的破防从同学聚会开始”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定焦」和五位在北上广打拼的年轻人聊了聊,同学聚会的后劲的确很大。在某个瞬间,的确有人被曾经的青春治愈了,但大城市和小城市、自己和老同学的距离感,还是让很多人破防了。这份情绪里,有惊讶,有羡慕,也有遗憾和不甘。
有人在同学聚会后,对大城市祛魅了,自己在北上广“996”,而小镇的同学人均两套房、两辆车,还有两个娃。有学霸发现,“学习好不是唯一出路”,当年的学渣反而都混得不错。
有人奔着怀念而去,可发觉自己在生活和工作状态上,早已和他们渐行渐远。有人聚会前已经准备好了热情和激动,但到了饭桌上,发现自己就像个局外人,惊叹于老家的人情网络如此复杂之余,意识到自己在人脉、资源上对老同学毫无帮助。
有人说,老家的同学们早已经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看似纯粹的同窗情,其实并不简单,饭桌上的觥筹交错背后,不乏资源和利益的交换。
一场同学聚会下来,有的人果断退群;还有的人说,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参加同学聚会”。有的人深夜失眠,反复问自己,“奋斗还是安逸?我当初的选择对了吗?”也有人更加确信,自己从家乡走出来的选择是正确的。
同学聚会是重逢,但也是一个窗口,从中可以看到高线与低线城市人们在思维上的碰撞,也可以一窥人情世故和人生百态。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01
别瞧不起学渣,学习好不是唯一出路
米林 |47岁 北京—江苏东台
大年初三,我在老家参加了30个人的初中同学聚会。
这些同学大部分上完初中就进入社会了,在老家做生意。从批发面粉、羊肉、钢材,到开超市,反正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基本都涉及,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收入还不错。
负责任地说,这些做生意的同学,每一个如今的经济条件都比上了高中和大学的同学好很多,当年上了大学的,如今也仅仅是在大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养活自己而已。
我上大学就离开了老家,如今在北京工作,平时跟这些同学聚的很少。这次聚会对我触动很大,人其实只要能吃苦就能发财,能吃学习苦的人不一定能吃谋生的苦。对那些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的同学来说,学习这个赛道虽然到了终点,但是在赚钱的赛道上,他们更早出发、更多用心,所以收获大也是应该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同学当年成绩没有那么好,但情商特别高,后来去江苏苏南的工厂打工,一路做到了副总。还有一个同学在老家开了多年超市,资产至少上千万,后来超市不开了,转身就去大城市当高级家政。他们身上坚韧不拔、能屈能伸的品质,我远不如。
人到中年,回头看看,每个人都有很多闪光点,学习好不是唯一出路。同学都很努力地生活,内心纯朴的一面始终没丢,他们虽然学习不行,但是吃苦和谋生以及努力生活的劲头完全不差。
现在我没有当年的学霸傲气了。当年我都不屑于跟学习差的同学说话聊天,觉得他们都是学渣,我才是将来会离开小镇去大城市过好日子的人。如今来看,学生时代的我还是太幼稚了。
我跟这些在老家做生意的同学,上学的时候没有共同语言,现在也没有。聚会时大家聊的话题都是家长里短,基本不会涉及我们在北京聊的社会经济、国际形势、艺术哲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欣赏他们,老家的建设缺不了他们,他们很讲义气,不像城里人在利益上斤斤计较。他们对我也很客气,我觉得他们内心对我是羡慕与仰慕的,会说“不能跟我比”,觉得我是“上流社会”,虽然我什么都不是。他们还是向往有文化的、体面的生活的。
我觉得这个社会有时候是比较世俗的,评判标准又很单一。上学的时候看成绩,工作以后比谁的官大,谁赚钱多,但其实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生活,对家庭、社会有贡献,就可以了。我们应该全面看待一个人,不要唯成绩,唯金钱,唯名利,唯地位。
曾经我也参加过高中同学聚会,很多同学攀比、炫耀,后来我再也不去了。小学同学好多都忘了,平时也不相见,只有初中同学在老家保持着联系。初中同学就在一个镇上,大家招呼起来就成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有啥事大家都很热心地帮忙,这种情谊是其他同学关系比不了的。
02
大学同学聚会后,我对大城市祛魅了
萌萌 | 27岁 北京—湖南某三线城市
今年过年,我和玩得好的几位大学同学,在老家见了一面。
我是一个不太爱参加同学聚会的人,小学、初中、高中聚会,我一次都没去过,主要是认为没有必要,没有共同话题,时间过去太久,人的脾气秉性也变化很大。相比之下,大学毕业没几年,同学的性格和友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加上这次大学同学聚会人数不多,一共十个左右,我就参加了。
但到了后我才发现,即便大家刚工作三四年,生活状态已经完全不同,追求也不一样。
我是湖南人,在本地上的大学,在这次见面的同学中,有个当时跟我关系很不错的女孩子,她现在的状态让我很羡慕。
即便平时我们在线上聊天时我就知道她生活得很幸福,但一见面,还是震惊到了我。大学时她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比较软萌、娇滴滴的,一看就被保护得很好,虽然现在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单纯,但她变得更美的同时,也越来越自信了。
我俩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属于湖南的一个三线城市。毕业后,很多同学都选择去更大的地方看看,包括我,但她没有。
她在这个小地方结婚安家,目前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爱她的老公。她说自己不羡慕大城市的生活,虽然自己一个月拿着三四千的工资,也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但老公存款百万,每天想的都是两个人去哪里玩。
这次同学聚会,她和她老公也是中心人物,人们大部分都在聊他们的爱情、生活故事。
与她相比,这三四年我过得很累。我和她的选择完全相反,我不太相信爱情,经济上更多想靠自己,工作的选择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热爱。因为喜欢影视,毕业后我直接去了北京,每天都趴在剪辑室里加班加点地干活,最难的时候,拿着6元生活费过了半个月。
通过这次同学聚会,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这一生,除了自身选择外,努力和成功都需要一定的运气,有人能通过在外闯荡赚到钱,通过提高眼界获得幸福感,但这种感觉,有人在老家躺着也能轻松得到,我和我这位女同学,就是鲜明的对比。
我原本以为外面的世界更大,机会更多,更有幸福感,但不得不承认,选择小县城的她,现在比我快乐很多。
我现在十分羡慕这位同学的生活方式,不会觉得她把自己困在一个地方,反而觉得她很清醒,我发现,其实人生的选择没有好坏,待在大城市和三四线小县城,两者没有高低之分,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和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03
老家同学人均两套房、两辆车,但我还是很庆幸能在大城市奋斗
谢岚| 30+ 北京—湖北某三线城市
今年春节,我组织了一场高中同学聚会。我在北京打拼,来的同学们主要在老家本地工作。
我组织同学聚会的初心,是想感谢大家。疫情期间,我爸妈住的小区被封控时,我爸急需一种药,我当时在同学群里求助,同学们非常热心帮我想办法,最后有位同学帮我爸送去了药。作为在外奋斗的独生女,我非常感恩这份同学情谊,在那之后,也更加重视和老家同学的联系。
这次春节放假,我就想请大家聚一聚,当天一共来了11个平时联系比较多的人。
老家的同学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都很时髦。
女同学们都非常注重过年的仪式感,基本都做了半永久眉毛、美甲,还烫染了头发、接了睫毛。而日常996的我,根本无暇顾及这些。
视频这类互联网工具,也完全渗透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不但习惯一上来就打视频电话,也很擅长通过短视频记录生活,拍照时还一定会用美颜。
同学们的理财观念也不算落后,会买保险年金,说比买理财和存银行更划算。
深入聊了聊,我才发现,这是一个超出我认知的人情小社会。我以为大家只是纯粹的同学情谊,其实他们之间有很深的工作关联、人情联系,牵涉的利益很多。例如,谁的公司和这个人主管的部门有业务往来;谁的孩子上学或分班,是通过那个人找的关系……
饭桌上,最受欢迎的还是老师、医生这两个职业。毕竟,谁家都有孩子,谁家都难免跑几趟医院。
总之,聚会中聊的最多的话题,还是和每个人的工作相关,我基本插不上嘴。他们也会聊到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大项目,但核心关注的是,能否带动当地房价。
而我因为个人工作原因,更关心科技发展、创新技术,比如AI会带来哪些变革。这些在他们看来,会觉得离自己过于遥远。
我也试图融入他们,比如问“你现在住在哪儿?”对方还要想一想,结果其他同学说,“他有好几处房产,你是问哪一个”。原来,他们多数人在物质上已经很富足了,基本都有两到三套房、两辆车,有两个孩子。孩子上学的时候住学区房,孩子放假了就回另一处住所,另外还会有和老人一起住的房子。
孩子教育,可能是我为数不多能插上话的话题了。不过,听他们说完老家高中学生的作息表,我着实捏了把汗,孩子们普遍住校,一个月只能回家两天,有做不完的卷子,几乎没有户外活动的时间。
在我看来,物质丰盈不等于精神层面的多元。对于工作、生活、孩子将来的发展,他们有一套标准化的路径,如果你走不通,那人生基本就是失败的。比如,他们认为最好的路,是考一所好大学,毕业后进入体制内,一步步往上爬,再继续如此培养下一代。而我崇尚的个人奋斗,可能在他们眼中完全是自讨苦吃。
谈到我,他们说的比较多的是,“挺佩服你的,能在北京安定下来,上学的时候没看出来你挺能吃苦”“大城市压力大,难怪你这么瘦”……在我听来,这背后有另一层含义,北京竞争压力太大,我为了留下来,一定充满艰辛。
聚会结束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老家同学们的生活很富足、很安逸,但我还是觉得,在小城市,个人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路径都相对单一,环境也不够多元和包容,所以,我还是比较庆幸自己能来到大城市奋斗。
04
同学聚会如同商务饭局,少谈感情、只求人脉
晨希 | 32岁 北京—山东胶州某镇
今年初四,我在老家参加了一场初中同学聚会。前几年,也有人组织过,但被我找理由婉拒了。今年因为有同学刚结婚,张罗大家聚餐“还人情”,直接通过我妈给我带话,我只能前去参加。
整顿饭吃下来,我的感受就是留在家乡生活的人,真的太像了。人生进度很像,他们一毕业就结婚生子,不少人的伴侣是隔壁班同学,生二胎的时间也差不多;工作安排也很像,父母在体制内的,孩子就会通过家里的关系去央企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工作,家里从商的,孩子就继承家里的事业,做工程或是做个体生意。离开家乡的人不多,只有个别同学和我一样,在一线城市打拼。
同学聚会,最初聊得最多的还是当年的同学趣事,以及同学间的八卦,但男生之间的话题,最终都会转向,谁在什么地方工作、多大的公司、赚多少钱等。
有的时候,我觉得老同学也不是刻意吹牛,而是他们的话语体系就是这样,比如某个领导是自己的亲戚,某个他的铁哥们儿外面应收款有几百万,某个同学曾找他帮过什么忙等。因为老家就是靠关系网生活,话题自然也就离不开“关系”“资源”。
他们也会很好奇我在北京过得怎么样,收入多少,买没买房等。我其实非常不想聊这些话题,一方面觉得这属于隐私,另一方面对这背后的攀比心理非常反感。
我本身收入一般,有时候我会把收入说得更少一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关注或者更多的问询,但这也有弊端,有人会真的认为你在北京过得很不好。
在我的家乡,当官的、做生意的和打工的是完全不同的层次,在外打工的是混得不太好的,比如我。而我所在的互联网行业,更是被大家看成是不稳定、跳槽频繁、加班苦的代表。说起我通勤要1个小时起、晚上八九点下班,对于几乎天天下班有饭局的他们来说,这样的生活不可思议,我也只是笑笑不说话。
他们追求的是安稳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多赚一些钱是更好的。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围绕着父母的社会关系所建立起来的,我并不羡慕这一点,这正是我离开家乡工作的原因。
饭桌上,大家基本都是来看看有什么人脉是自己能用上的,话术都是“你看你现在这么厉害,以后我有事能找你帮忙了”,这一点让我很意外,也觉得有些遗憾,同学关系最后都只是人脉而已,跟商务饭局一样。
参加完同学聚会,让我更相信自己当初从家乡走出来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外打工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不用时时刻刻将自己处在比较之中,城市虽大,但人人都有一种克制的疏离感,我只需要管好自己就好,反而觉得轻松。
05
富二代同学强行买单,聚会第二天我退群了
周正 | 32岁 上海—江苏某三线城市
我一向是不参加同学聚会的,但这个春节,被一个玩得不错的同学硬拉着,进了高中同学聚会的微信群。群里的同学也都说,聚会前几年没组织起来,而且好多年没见到我了,这次让我一定要参加。
觥筹交错一晚上,原本说好的AA制,最后被一个“喝开心了”的富二代同学强行买了单。聚会的第二天,我就退群了。我回来后跟爱人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老家的同学聚会了。
老家的同学中,无外乎四大类人:体质内的、靠家里背景做生意的、去了国外的,还有小镇做题家考到北上广并留下的。聚会中最有话语权的是前两类,去了国外的基本不回来参加聚会,而我作为小镇做题家的代表,感受到的是,同窗情太少、功利心太盛。
我工作8年了,只在刚工作的前两年参加过高中同学聚会。这么多年过去了,聚会依然是吃饭、喝酒、K歌三件套;嫁得好的带老公,孩子出息的带孩子;女同学不是谈美容、八卦,就是聊老公、孩子,男同学忆往昔之后就开始“指点江山”;总之,纯粹交流的少,实则攀比的多。
闷头喝酒、偶尔搭一两句话的,基本是打工人;酒桌上最关心大家近况的,是做生意的,搭人脉、交换资源,是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
见面第一句话,他们爱问,“开什么车过来的”,过一会就会问“年收入几个W”“有几套房了”,你的支支吾吾,不会让他觉得自己冒昧了,反而是他分享自己故事的最好时机。
尤其是男同学,喝酒喝到位了就开始展示自己有多成功,尽管不一定都是真实情况,但总有同学捧场,兼职做“旁白”给大家解读;表面上是二十多人的聚会,但热完场后,聊的热络的还是一个个小圈子,有的甚至在桌上谈起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生意。
现在混得好的成功人士,吐槽当年成绩好的尖子生,是他们必须要聊的话题。当然,他们没有完全忘了这是同学聚会,越是成功的人士,越想带头怀念同学情,但很多事情他们根本记不起来,还经常把上学时候的事张冠李戴。
热热闹闹一晚上,人们终于依依不舍的告别,各回各家后,群里开始陆续发合影、吃喝玩乐的照片,不管照片中的人仪态雅不雅观,主打的就是一个真实。
当然,这并非老家同学们的全貌,只能说,经历了升学、择业,聚会中占据话语权的同学和我,很不一样了。
时间会改变人,包括我自己。参加同学聚会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是,看到了很多引以为戒的镜子,看到他们可以告诉自己,避免自己有一天成为那样的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米林、萌萌、谢岚、晨希、周正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