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改变一日三餐。
创业邦(ichuangeybng)原创
作者丨谢璇
编辑丨海腰
头图丨摄图网
科技正在试图改变我们的食物。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未来:餐桌上摆放着的食物,有通过体外培养而生产出的牛肉、五花肉以及海鲜,有通过电和二氧化碳合成的蛋白质食品,还有利用发酵技术制作的人造牛奶。
从植物肉、细胞肉、3D打印食品、昆虫蛋白、植物蛋白饮料、替代糖、增味剂,到生物学、食品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科技正在逐渐渗透进食品这个古老的行业,打破、重组、再造,食物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神奇变化。
根据国际消费电子展的消费者技术协会(CTA)预测,到2027年,全球食品科技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3420亿美元。
这个庞大且充满想象力的市场,也成为了投资机构追逐的重要战场。
在DealRoom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食品科技风险投资报告》中显示,2021年是食品科技企业价值的高峰,虽然2022年第一季度出现了降温趋势,但企业总价值仍然达到了为1.1万亿美元。
图片来源:2022年第一季度食品科技风险投资报告
最近一两年,食品科技公司的数量增长明显,并且受到风险投资和食品巨头越来越多的关注。创业邦旗下睿兽分析的数据显示,2020年,数家公司完成了大额融资。
数据来源:睿兽分析
在技术的加持之下,古老的食品行业正在掀起一场舌尖上的革命。
食品迎来科技时代
2013年,世界上首块体外培养出的细胞培养肉诞生。这块价值30万美元的牛肉是由“细胞培养肉”之父、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组织工程学教授马克·波斯特所创造。他将从牛颈提取出的“肌卫星细胞”置于生物培养基中,让其自行分化、繁殖和生长。
在随后的近10年时间里,技术不断发展让细胞肉价格不断下降。2020年,Mosa Meat表示,其牛肉产品成本已经降至每公斤180美元;2021年,Future Meat Technologies每份鸡肉产品(约113克)的价格为7.5美元。
2020年,新加坡成为了全球首个批准出售“清洁肉类”的国家。
细胞肉离普通人的餐桌越来越近了。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有超过百家细胞肉初创企业,其中有4家位于中国。
这其中,成立于2021年的极麋生物,是目前最年轻的一家细胞肉公司。创始人曹哲厚,本硕均毕业于帝国理工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博士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的神经学专业。
目前极麋生物团队中的8个人,分别有着细胞生物、食品工程、机械等学科背景。凭借他们在建立无限扩增动物细胞、培养基开发、血管化组织培养、细胞载体开发等方面拥有的丰富经验,仅用4个月时间,极麋生物就做出了首块人工培养牛肉。
不过,这仍然是一个处于萌芽期的领域。
据曹哲厚估计,以极麋生物目前的研发生产进度,待到正式的批量生产,还需要3年时间,以及四到五亿元的资金投入。
据悉,极麋生物目前培养肉的成本约为每克几十元,预计需要在5年内把成本降到一公斤100元,方能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目前,极麋生物的团队已于4月、5月获得成本控制上的技术突破,使其产品能够以较低价格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并已将无血清培养基成本降至每升百元级别。
MOODLES的创始人朱沛然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机械工程专业,2019年进入西湖大学攻读3D打印材料技术方向博士学位。
MOODLES将肉制品、植物蛋白、碳水、膳食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元素,通过分子料理技术做成食材,再用3D打印成型成米饭、面条等熟制主食。这一类型的产品不仅在中国,甚至在海外市场,都尚未有人涉足。因此,他们的生产线只能自己动手,从0开始搭建。
据朱沛然介绍,最初从0到1的研发落地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从创业启动至今的一年半时间里,团队成功地将实验室里的概念,变为了工业化的解决方案,将传统主食近十几步的生产工序压缩成两个环节,不仅极大程度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同时实现了产能的大幅提升。
甚至为了更好的模仿传统主食或劲道、或软糯的口感,MOODLES团队还使用了材料研究的方法,通过物理测量,构建了基本数据库,然后通过生产调试,让新产品呈现与米面较为相似的口感。
新产品的面世,首先需要监管部门的认可。作为一个全新品类,既非米面,又不是普通肉制品的MOODLES以“速冻调理肉制品”品类,拿到了食药监的生产许可证。
有了官方的认证,就可以启动批量化的生产。MOODLES首座总投资额达5亿元的生产基地,即将投入生产,该生产基地可实现年产约5200吨产品的生产能力。
根据规划,MOODLES还将于2023年年末开始二期工厂建设,预计可实现年产2万吨产能。
食品科技领域或将诞生下一个“苹果”
与外界的认知不同,朱沛然并不认为MOODLES是一家合成生物公司,“一般的生物合成技术,做的大都是原料替代,提高生产效率,或者降低供应链成本。但对于食品行业的下游,以及消费端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形成太多的推动力。”
在他眼中,用新技术去贴近消费者端,满足消费者日益升级的需求,这才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MOODLES的核心目标人群,定位在对营养均衡方面需求更高的儿童,老人,和特殊疾病人群。
很多孩子不爱吃肉,而以肉为主要原料做出来的面条,就能满足孩子和家长在口味与蛋白质补充层面上的多层需求;中国的传统饮食偏爱碳水,但过高的碳水比例,则会造成糖尿病等风险。这时,一个低碳水,降低升糖风险,且含有高蛋白质,价格低于肉类,仅比一般面食高50%的类主食产品,则会更加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这对于竞争激烈、鲜有真正创新的食品行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上新”机会。因此,MOODLES在To B市场中,得到了很多厂商的支持,从线下餐饮渠道、连锁餐厅、大型食品厂商,新型产品的设计和定制,让很多传统食品品牌看到了新的增长点。
“食品上的突破,也是生物上的突破。”在曹哲厚眼中,科技产品经历了前面10余年的爆发式发展,现已进入了创新的瓶颈期。而生物技术领域虽然接过了创新的接力棒,但还没有迎来真正划时代的企业。
传统食品企业大都是生产型企业,而非科技型企业。而当生物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必然会产生一家像苹果一样的公司,在底层的技术层面实现创新,改变原来的食物制作方法,曹哲厚认为,这样的巨无霸是必然会出现的,仍然还有机会。
但新事物,往往可以给市场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
“以后吃肉可能会像喝奶茶,可以被设计,可以把过去不可能吃得到的肉,通过不杀生的方法做出来。”从文明的角度看,曹哲厚认为,屠宰肉并不会被彻底取代,但是比例肯定会下降,未来人们可以去吃一些没有心理负担的、更纯净健康的牛肉。
这不仅是一次食物科技层面的技术革新,更是一次人文理念上的探索。更短的生产时间,更少的污染和碳排放,更可控的生产和质量,在曹哲厚的想象中,食物科技会带领人们进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
“未来人类肯定会是一个星际的物种,而且我相信在50年内,会有人去到火星。行业里都在讨论,将来细胞肉也许有可能跟马斯克去火星,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