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日本进行了首次成功的试验,从深海山脉的顶部提取钴结壳,以开采钴——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矿物。不仅直接开采区变得不适合海洋动物居住,而且采矿还会产生一股沉积物,可以通过周围的水域扩散。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关于首次测试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报告称,采矿区内及其周围的海洋动物数量都在减少。
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对某一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底资源拥有管理权,但尚未最终确定一套深海采矿条例。然而,对于那些希望在海底开采钴、铜和锰等矿物的公司,国际海底管理局必须从7月9日开始,要么采用一套开采法规,要么考虑根据现有的国际法进行采矿开采。
“这些数据真的很重要,”第一作者特拉维斯·沃希伯恩说,他是一位与日本地质调查局密切合作的底栖生态学家。“一套法规应该很快就会敲定,所以很多这样的决定现在正在进行。”
研究小组分析了日本三次访问Takuyo-Daigo海底山的数据:采矿试验前一个月、采矿试验后一个月和采矿试验后一年。在从港口乘船七天之后,一辆遥控车辆前往海底,收集受影响地区的视频。采矿试验一年后,研究人员观察到,在受沉积物污染直接影响的地区,鱼虾密度下降了43%。然而,他们也注意到周围地区的鱼虾密度下降了56%。虽然对鱼类数量减少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但研究小组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采矿试验污染了鱼类的食物来源。
这项研究没有观察到珊瑚和海绵等流动性较差的海洋动物的重大变化。然而,研究人员指出,这只是在两个小时的测试之后,珊瑚或海绵仍然可能受到长期采矿作业的影响。
“我本以为我们不会看到任何变化,因为采矿测试太小了。他们开了两个小时的机器,沉积物羽流只移动了几百米,”沃什伯恩说。“但这实际上足以改变局面。”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需要多次重复这项研究,以更准确地了解深海采矿对海底的影响。理想情况下,在进行采矿试验之前,应该收集多年的数据,以解释海洋动物群落的任何自然变化。
“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更多的数据,但这项研究强调了一个需要更多关注的领域,”沃什伯恩说。“我们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这个问题,因为这些结果表明,深海采矿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