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以来,巴夭人一直在苏禄海的水域中穿梭,他们是世界上唯一自给自足的海上游牧民族。对巴夭人来说,“边界”仅仅是他们乘船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
巴夭人以其非凡的自由潜水能力而闻名,他们已经进化出了更大的脾脏,使他们能够在水下200英尺的深处呆上10分钟。他们的饮食包括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包括海参——一种有价值的蛋白质来源,也用于医疗目的,甚至作为壮阳药。
早在15世纪,巴夭族就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沙巴地区之间迁徙,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定居。巴瑶人的生活在殖民时代变得更加复杂,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苏禄地区划定了海上边界:这些边界是在1885年的《马德里议定书》中确定的,没有考虑到居住在那里的种族群体的分布和多样性。
但对巴夭族来说,最重要的改变是1959/1963年的马来西亚移民法。这项立法未能区分寻求庇护者、难民、非正规移民和无证件或无国籍个人。
突然间,巴夭族陷入了岌岌可危的法律境地——这种情况在1970年棉兰老岛地区内战期间更加严重,迫使许多巴夭族家庭乘船前往婆罗洲东海岸,从那以后,他们既不是无国籍人,也不是公民,一直在与马来西亚的官僚程序作斗争。
截至2023年,只有大约100到200名巴夭人仍然住在马来西亚东部城市仙本那附近的传统“兰萨”船屋中。由于缺乏在婆罗洲大陆定居的公民身份或正式权利,来自菲律宾的巴夭族仍然保留着代代相传的海上狩猎技术。除了依靠这些技术维持生计外,他们还与岛民交换剩余的鱼、龙虾和海参,作为回报,储备必要的生存物品。
然而,维修资金的短缺,加上当地国家公园对砍伐树木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人被迫考虑搬到大陆——在那里,作为流离失所的流浪者,在邦高邦高定居点生活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浩瀚的苏禄海,巴夭人是自给自足的象征,但一旦踏上海岸,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被贬为最低的社会阶层。他们的无国籍身份剥夺了他们的政府特权:孩子们不能上公立学校,成年人被禁止找到正式工作。
由于巴夭人的时间观念与许多大陆人不同,而且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他们一直处于分离状态——被迫融入社会,但又被禁止这样做——同时保留着他们几个世纪以来独特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