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免费网赚论坛  中国网赚  如何网赚  在家上网赚钱  网赚qq群  福缘网赚  酷我网赚  网赚博客  网赚任务平台  外国网赚 

左手融资,右手收购,医美上游为何如此疯狂?

   日期:2022-11-14 15:05:26     浏览:50    
核心提示:左手融资,右手收购,医美上游为何如此疯狂?

来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白风 编辑:吾人

“上周在医美机构打完了少女针,黑眼圈和小皱纹现在全都消退了 ,这钱花得值” 。小悦捧着一杯热茶,在咖啡馆里,手舞足蹈地向闺蜜们炫耀着医美带来的惊喜。

此时,在不远处的三甲医院皮肤科走廊,坐满了等待咨询的年轻女性。“上个月刚做了刷酸,感觉痘痘消退了很多”、“三个月前,我做了光子嫩肤,性价比还不错,做完像换了皮似的”……大家纷纷热议各种层出不穷的医美项目。

让人们变美的消费医疗,正在风起。医美赛道,随着颜值经济的兴起而变成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在医美赛道上,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有玻尿酸、胶原蛋白、烟酰胺、肉毒素等,也因此萌生了不同的细分赛道。近两年来,每个赛道火爆的时间点略不一样。随着玻尿酸“三剑客”(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科)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向外界透露出一个信号——去年是玻尿酸的“爆发”之年。而从投资热度和上市企业的研发业务来看,今年更像是重组胶原蛋白之元年。同时,“肉毒素”也受到多家上市公司的虎视眈眈,成为收购事件的“多发之地”。

01

重组胶原蛋白成资本“新宠”

据烯牛数据统计,自今年以来,发生在医疗美容赛道的投资事件共有13起。根据统计,融资金额大约为8亿元左右。但这一数字与去年相对比,热度略显消退。

2021年,医美领域共有35起投融资事件发生,总融资金额合计约189.34亿元。有20起投资金额较大的标的,主要集中在上游产品(包括光电仪器、药械)。

据医美研究院统计,2021年全年,上游产品融资收购事件20起,占全年融资收购事件57%;从金额上看,根据已透露的融资金额估算,上游产品融资收购金额约占全年的87.64%,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医美行业的热度主要集中在上游产品。

再看细分赛道。在原材料方面,今年大部分投融资动态集中在胶原蛋白赛道。且投资方大部分为上市公司、知名投资机构。

今年5月,资生堂在国内成立首个中国投资基金“资悦基金”,三个月后,资悦基金作为领投方,参与了创建医疗的A轮融资,其他跟投方包括华方资本、鼎晖百孚、华立医药,这轮融资金额近2亿元。成立于2015年的创健医疗,专注新型生物材料与创新蛋白的研发与生产,并推出重组胶原蛋白生物医用材料作为核心产品。目前,创健医疗完成重组I、II、III、XVII型胶原蛋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更重要的是,这一轮融资意味着资生堂有意通过投资国内胶原蛋白企业,以进军这一赛道。

紧接着,10月初,护肤品牌「溯华」宣布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融资,投资方为上市公司若羽臣。溯华,这一品牌以合成生物技术为基础、将人源化胶原蛋白作为核心成分。公司已自主研发的C3重组胶原蛋白,已应用于其品牌全线护肤产品。

为何溯华会吸引到上市公司若羽臣的投资,不仅因为其研发的C3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具备一定的突破性,更与其团队背景有关。

溯华的创始人李佳,曾在化妆品上市公司幸美股份担任总裁兼董事总经理,长达20年的从业经验。2017年,李佳开始意识到原料研发对化妆品的重要性,并对合成生物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曾主动推进公司胶原蛋白类产品的开发。

一次机缘巧合,点燃了李佳寻找新技术和创业的热情。她与曾经的中山大学校友张广献博士偶遇,当时,张广献博士带领团队,在研究了8年的人体同源C3重组胶原蛋白上有了突破。同时,张广献还在担任着广东中医药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系副主任。于是,有了张广献博士这位首席科学家的加入, 随着学术研究与实验探索的深入,溯华团队在研发技术上有了明显突破。

左手融资,右手收购。医美头部企业还通过收购,开启了在胶原蛋白赛道上的竞争。有着玻尿酸巨头之称的华熙生物,今年 4月,以2.33亿元收购益尔康生物 51% 股权 。据了解,益而康生物是一家已有25年历史的医美产品公司。主要研发、生产医疗器械和美妆产品,而美妆产品则主打以胶原蛋白为主要成分的面膜。

很明显,通过本次大刀阔斧的收购,华熙生物试图进军胶原蛋白赛道。然而,在胶原蛋白面膜品类上,华熙生物还面临着与创福康、可复美、敷尔佳、芙清等品牌竞争,且后者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未来华熙生物是否能将玻尿酸领域创造的成功,复制到胶原蛋白领域,这需要时间的考验。

02

千亿赛道孵化了市值300亿港元的IPO

国产胶原蛋白赛道正迎来爆发。一方面,创投市场中的初创企业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融资,另一方面,巨头们正在纷纷赶往“敲钟”的路上。

今年年初,敷尔佳、创尔生物前后更新招股书,敷尔佳向创业板发起冲击,而创尔生物则转战北交所。6月,曾挂牌于新三板的锦波生物,向北交所递交的IPO申请获得受理。这三家公司都主打胶原蛋白相关的技术与产品研发和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巨子生物已在11月4日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胶原蛋白“第一股”了。上市首日,巨子生物开盘价为26港元,的市值最高时超过300亿港元,成为“吸金”最快的巨头。巨头的背后,更精彩的是资本的大力争先加持。

在上市前,仅实现一轮融资的巨子生物,被称为是投资人“抢都抢不到”的项目。最终,就连在医药赛道大展拳脚的高瓴资本也仅能“抢到”4.99%的股份。在众多资方中,高瓴资本以对价9.67亿元来持股4.99%;中信产业基金投资了8.38亿元来持股4.33%;金镒珠海持股3.76%,阿布扎比投资基金持股1.41%,三人行(605168)旗下的上海剑诚持股0.67%,中金公司持股0.5%,国开行旗下的上海莘栩持股0.16%。君联资本通过君联管理持股3.43%。至此,巨子生物的投后估值高达193亿元,一举逼近200亿元。

除了投资机构的加码,我们还从股东名单中发现,曾经为巨子生物带货的薇娅,也参与到巨子生物的入股当中。其丈夫董海锋透过上海谦漪来获得巨子生物1.7%股权(包括全球发售前0.86%股权、全球发售后0.84%的股权)。

那么问题来了,“吸金”型选手到底有多赚钱?

自2019年至2021年,巨子生物实现营收分别为9.57亿元、11.91亿元和15.53亿元。仅仅是2021年一年,就创下了15亿元的营收。对应的净利润,分别高达5.75亿元、8.27亿元和8.28亿元。作为现金“奶牛”的两大核心品牌可复美与可丽金,毛利率近三年都在80%以上,甚至接近90%。如此高的毛利率,一度比肩茅台。

而巨子生物有何独特魅力,能够吸引来高毛利与众多资本的青睐?细看其产品及技术,巨子生物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胶原蛋白基因进行重组转化,并通过高密度发酵,以培养生产不同功效的重组胶原蛋白。这是重组胶原蛋白领域中里程碑式的突破。巨子生物将这一技术运用到自主研发的护肤产品中,实现了规模化量产。

近一年时间内,胶原蛋白赛道的头部企业开始不约而同地走向资本市场,加速资本进程。事实上,这背后离不开国内胶原蛋白市场的快速崛起与吸金效应。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整体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市场规模为566亿元,其中胶原蛋白规模为94亿元。

从应用现状来看,由于重组胶原蛋白能够避免动物源胶原蛋白所带来的病毒感染等风险,因此,从制备技术、成分安全型与市场发展潜力等维度来看,重组胶原蛋白相比动物源胶原蛋白的增长潜力更大。

据相关数据,按零售额计算,国内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5亿元增至2021年的108亿元,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3%,并预计在2027年增长到1083亿元。由此,作为千亿赛道,重组胶原蛋白的增长潜力呼之欲出。

03

近40亿的“肉毒素”市场

“肉毒素”因其具有百搭性,能够与玻尿酸等医美项目搭配使用,在医美界具有较高复购率与实用性。近两年,在肉毒素这一细分市场上,已经出现多家上市公司大力布局的现象,未来很有可能出现竞争加剧的趋势。由于肉毒素进入的门槛较高,国内企业进军这一赛道,大多数通过收购股权、争取独家代理的方式来实现。

与华熙生物收购益尔康生物异曲同工的是,2021年,靠玻尿酸“出圈”的爱美客,以8.86亿元的超募资金收购Huons Bio 25.4%的股权,后者为一家韩国肉毒素生产企业。在收购HuonsBio股权之前,2018年9月,爱美客与Huons Global公司签订A型肉毒毒素产品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合作协议,代理期长达十年。目前该产品在国内已进入临床III期,并预计2023年提交DNA。很明显,爱美客希望通过收购来进行肉毒素业务的扩张,打破产品单一化格局。

无独有偶。2020年10月,四环医药瞄准肉毒素赛道的机会,拿下韩国公司Hugel.Inc旗下的乐提葆的独家代理权,乐提葆因此成为国内第四款合规肉毒毒素产品。

随着海外厂商的陆续加入,肉毒素赛道的竞争开始变得白热化。更多独家代理的事例接踵而至。

经融中财经整理如下:

2020年8月,华东医药拿下Jetema旗下A型肉毒素产品独家代理权;

目前,复星医药积极引进的美国Solstice Neuroscience旗下肉毒素产品Myobloc处于三期临床阶段,已获得FDA认证。

今年10月,港股上市公司康哲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已获得韩国公司BMI旗下的BMI肉毒素产品独家许可权。

2021年3月,昊海生科以3100万美元认购Eirion新发行的 A轮优先股,持有Eirion约13.96%股权。Eirion为一家从事A型肉毒素产品研发的美国公司。通过这一投资,昊海生科开展对“外用涂抹+经典注射”肉毒素产品线的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爱美客、华东医药等为代表的国内医美企业,他们所代理的肉毒素将会集中在2024年至2025年期间扎堆上市。未来,肉毒素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

据Frost&Sullivan统计,2020年中国大陆肉毒毒素产品市场规模达到约39亿元。预计2025年和2030年,该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14亿元、296亿元。市场规模的增长不断加速。

在上市公司强强联手之际,初创企业也正加快对肉毒素领域的布局。

今年3月,因明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重组A型肉毒素获得临床批准,即将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8月,因明生物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从股东名单来看,因明生物受到多家机构的力捧。成立至今,因明生物已获得数十家知名机构的投资,包括乾明投资、诚信创投、高榕资本、逸仙电商、海松资本、倚锋资本等。累计融资约9.05亿元。其中,在IPO前,最大外部机构投资方是高榕资本,持有因明生物10.15%股份。

目前,在国内上市公司中,已有四家上市公司从事肉毒素方面的产品和业务,分别为:南京医药、昊海生科、华东医药、爱美客、四环生物。若因明生物顺利上市,将可能会为更多肉毒素初创公司带来示范效应,加速创新公司谋求资本化的进程。这一领域有望接力玻尿酸和重组胶原蛋白,成为下一个资本的“宠儿”。

文章链接:http://900614.com/news/show-8910.html 内容来源:
 
标签: 农村创业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