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企业华丽追赶的故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无忌(ID:caijwj),作者:萧田,美编:渔夫,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在过去的这个双十一,优惠力度大不如从前,但对电视爱好者来说却是“诚意满满”——因为电视的价格一降再降。
打开购物网站,一台65英寸的4K液晶电视最低只有1300元; 10年前,一台65英寸的液晶电视至少需要6000元。
价格巨大差异的背后,是显示面板迎来周期性,叠加处于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等因素使然,最终造成了产能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液晶面板电视踏入价格战的怪圈。
而在资本市场,早在去年下半年开始,面板价格就不断下探,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全球各大面板企业的业绩几乎可以用惨淡来形容。比如京东方(000725.SZ)、TCL科技(000100.SZ)、维信诺(002387.SZ)、深天马(000050.SZ)等营收、净利纷纷双降,收获了史上“最差成绩单”。
虽然面板行业的周期性还未见曙光,各家也在积极展开自救,比如TCL科技就布局了光伏业务,京东方斥巨资进入元宇宙领域等,但在这之中,各企业却并没有对原赛道失去信心,相反,对新一代显示技术MiniLED不断加码。
过去20多年,日韩面板厂商一直都是全球面板显示技术的引领者,在液晶面板LCD之后,三星、LG、索尼等又推出了更高端的OLED显示技术,试图再次引领全球面板行业。
从LCD到OLED的技术变革之路上,以TCL科技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面板厂商却选择了重点押注MiniLED技术,直接跨越日韩的OLED,完成弯道超车。
但一个新的事物的诞生,必然会受到旧事物的阻挠,这一过程是否意味着一帆风顺?本文将从三部分依次探讨:
1. MiniLED为何在今年成为一股浪潮?
2. 中国面板厂商押注MiniLED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3. MiniLED真能让中国企业撬动日韩厂商的地位吗?
01 MiniLED起量之年,OLED市场被撕开一个口子值得一提的是,在面板显示领域里,当下主流的显示技术分别是LCD、OLED和MiniLED。
LCD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液晶显示器”,在三类屏幕中发展历史最久、技术最为成熟,价格自然也是最低的。但由于LCD主要由背光、液晶、彩色滤光片等部分构成,导致LCD显示的色彩饱和度不如OLED艳丽,因为对比度不足,不够轻薄,无法折叠、弯曲,也更加耗电。
OLED叫“有机发光二极体”,基本结构是在铟锡氧化物(ITO)玻璃上制作一层有机材料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上再覆盖一层低功函数的金属电极。与LCD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自体发光,可以弯曲、超薄、省电、色彩好,LCD的弱势反过来就是OLED的优势。
但OLED也并非完美,其也存在着成本高、寿命短、易烧屏,时间越长色差越明显等问题。对比来看,Mini LED作为一种“次毫米发光二极体”,兼具了LCD和OLED的优势,不仅在功耗、对比度上可以与OLED抗衡,其自身采用无机发光材料,所以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也更长。
总而言之,MiniLED背光是液晶显示技术路径的重要创新方向。OLED相较于LCD而言是显示技术的替代创新,MiniLED则是LCD的升级创新,用于对标竞品OLED。
尽管Mini LE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大有取代OLED成为显示领域“未来之钥”的趋势。但实际上,由于OLED技术布局较早,OLED也一直以来都是高端显示市场的主流。
以终端的产品为例,早在2007年,索尼就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OLED电视;2017年,苹果在iPhone X首次采用了三星的OLED屏幕,将更成熟的OLED显示技术推向了更广阔的消费者市场。
相较而言,Mini LED技术的普及要晚很多。在电视市场,直到2019年,TCL才量产了全球首款MiniLED电视TCL X10,这种全新显示技术产品虽然在当时就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但在却一直以来都不愠不火。
直到近年来俄乌地缘冲突、能源紧缺和涨价、通货膨胀以及全球经济衰退预期等,极大影响了家庭消费预算,进而对刚需性本就不足的TV市场造成严重排挤。
这反而成了MiniLED显示的机会。
以电视市场为例,在消费下行的趋势下,液晶电视市场价格不断下探,OLED电视核心品牌又过于集中,据集邦咨询报告,2022年以来, LG电子和SONY拥OLED电视市61%及21%的全球占有率。
产能集中进而带来严重的“供给不足”的制约,并直接导致产品价格波动较小,价格居高不下则又带来OLED电视的销量下滑是必然。
反观MiniLED这边却风景独好,不仅在车载和IT市场高速增长。特别是彩电市场MiniLED迎来爆发期。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上游开始介入到MiniLED,例如,深天马、京东方、TCL等国内知名面板厂,东山精密、瑞丰光电、聚飞光电、隆利科技等国内LED显示上中游厂商等,都对mini LED的应用高度重视。规模效应带来了成本优势,产业链成熟度不断提升,供给规模持续增长。
而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背景下,MiniLED价格下降,结合液晶面板价格下降,形成“价格双红利”。
另一方面,在消费趋势的变化下,长尾效应也迎来了品牌厂商大爆发,除了TCL这样的先行者,海信、三星、索尼、夏普、小米、飞利浦等品牌也加入mini LED大军。“众人拾柴火焰高”,打破了“供给不足”的制约。
以IT市场为例,在苹果的助力下,IT市场成为MiniLED背光最大应用市场。2021年苹果发布了采用MiniLED背光的iPad Pro和MacBook Pro,并且年度出货量达到了约700万台的规模,是MiniLED背光产品在2021年出货量跃升的最大动力。
时至今日,随着Mini LED技术成熟、产品方案多样,越来越多的下游厂商开始加入到了这一阵营。2022年上半年就有超过25款产品问世,从高性能产品到高性价比产品全覆盖。
目前来看,大尺寸的高端产品是MiniLED背光在电视领域的主要战场,而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VR/AR是第二大阵营,车载显示经过长期验证,也开始产业化。
在这场高端显示的战争里,MiniLED正在对OLED发起挑战,一上一下或已是大势所趋。
02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厂商们必须押注回顾往事,从CRT到LCD,再到OLED,每一次显示技术的更迭,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竞争格局重塑。
遗憾的是,中国企业在显示领域产业中扮演的都是追赶者和跟随者的角色。
13年前6月的第一天,时任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白为民,带着长虹、海信、康佳、TCL、创维、厦华、熊猫电子、海尔等中国大陆彩电企业高层一行20多人飞往台北,请求当地的液晶面板厂供应更多的液晶面板。
这一飞就是7年。
在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发展史上,那是一段极为特殊的过渡期。传统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被液晶(LCD)取代的命运已成定局。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核心部件液晶面板却不能自给。
直到2010年前后,在政策鼓励和市场推动下,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深天马等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先后投建液晶面板生产线。十年磨一剑,以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突破了三星、LG、夏普等日韩面板企业的封锁,渐渐展露出行业领先者的姿态。
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也逐步告别艰难的“跟跑”阶段,拿到了与全球面板厂商“并跑”的入场券。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15年,京东方开工建设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一年之后,华星光电深圳第11代线TFT-LCD生产线开工。
这两条全球最高世代线的建立,不仅让京东方、华星光电获得了优势市场份额,更让中国站在了超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的全球制高点。从小尺寸到大尺寸的整个LCD液晶领域,我国面板厂商实现全面领跑。
与此紧密关联的一组数据是:中国在全球面板领域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攀升。以营收计算,2021年中国面板占全球市场41.5%,完胜曾经的霸主韩国33.2%。具体说来,LCD液晶面板方面,中国厂商拿下全球50.7%的份额。
这是中国企业华丽追赶的故事。
但可惜的是,如果一直专注LCD面板,中国面板企业领跑的故事很快又将被重新改写。
就在中国企业不断冲击韩国在LCD面板领域的市场地位之时,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备赛”——退出LCD,押注OLED。
2011年,大尺寸OLED电视的出现一下子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里,OLED都被认为是能够替代LCD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尽管近几年在政府政策鼓励、产业资本持续投入、终端应用领域需求提高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大陆厂商陆续建成AMOLED生产线并已经实现出货。但整体而言,全球AMOLED产能目前仍主要集中在韩国的三星、LG等企业当中,三星在小尺寸OLED面板领域称霸,LGD在大尺寸OLED面板领域风生水起。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波新兴显示技术浪潮中,MiniLED在全球范围内仍是处于起步初期的一项技术,国外企业并没有形成巨大的技术垄断优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MiniLED无疑成了一个抢占发展先机的绝佳突破口。
面板行业具有典型的重资产属性,内在属性又使得行业本身存在“泛摩尔定律”——即每三年,标准显示器件价格将下降50%,若保持价格和收益不变,产品性能必须提升一倍以上,有效技术的保有量必须提升两倍以上。
从理论上来说,“泛摩尔定律”的存在使得后来者也能居上,但实际上,后来者居上的代价是持续、大量的重资产投入,并需要提高生产水平(提高良率),还要对可变成本进行控制。
换而言之,“泛摩尔定律”也仅限于“追赶阶段”而言。
随着当下资本开支“军备竞赛”的演进,世代线不断升级,资本开支越投越重,行业对后进入者也越来越不友好,与此同时,新工艺的技术进步趋缓,造成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格局得到稳固,而通过大量资本开支拥有了高世代产线的龙头相比于竞争对手,也有了天然的护城河。
更为重要的是,从LCD产线到MiniLED产线是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进行升级,这意味着,一旦MiniLED成功起量并成为显示面板主流,手握大量LCD产能的中国厂商将真正赶超日韩,成功引领全球面板产业。
03 逆周期之下,是抓住救命稻草,还是弯道超车?但这并不意味着MiniLED的起势会一帆风顺。
从发展历史来看,OLED比MiniLED诞生要早,其先发优势所带来了不仅仅是产品良品率的问题,还有技术的延展性和市占率。
虽然MiniLED在理论上具备OLED所没有的诸多优势,但OLED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层不变,中、日、韩多家厂商都在不断钻研并精进OLED。
从行业角度来看,目前市场比较看好Mini LED背光的四个领域分别为平板电脑、MNT、车载和电视机。不过,随着OLED技术的不断提升,其在各个领域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竞争。
以平板电脑领域为例,苹果是使用MiniLED技术最多的企业,但作为平板市场上的风向标iPAD,苹果也只是在其12.9寸iPAD Pro产品上使用了Mini LED背光,其它iPAD上并未使用该技术。
从成本角度考量,Mini-LED屏的成本为传统液晶屏的3倍左右,而其价格也高于OLED屏,苹果之所以未采用OLED,OLED面板的笔电产品,主要是OLED面板性能还达到苹果公司的要求。
据业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已经与三星、LGD合作,联合开发笔电用OLED面板,过两年或会推出相关的产品。”这也进一步印证了Mini LED在中小尺寸将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再比如在车载市场为例,由于车辆体系比较封闭,具有认证周期长、车上要求高亮度和高可靠性三个痛点,车厂如果严格按照要求来做测试认证,可能周期长达2年到3年。而国内一般一款车型从上市到退市,换代的周期非常快,所以对Mini LED而言也比较尴尬,在车载领域可能很难成为刚需。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MiniLED背光的落地,最大优势还是在电视机上。
但客观而言,全球消费下行不仅是摆在日韩OLED厂商面前的困境,其也是横亘在押注MiniLED中国厂商的难题。
消费需求不足之外,在55寸、65寸的电视的同一起跑线上,OLED面板价格相比较于Mini LED背光更低,留给Mini LED背光电视的空间在于75寸以上和8K的产品。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电视发展的参与者和标准制定者,索尼、三星、LG、松下等日韩品牌一直都牢牢占据着全球市场的头部地位,其在电视机的相关技术方面一直是引领者的角色。
对于终端的消费者而言,面对搭载新一代显示技术的电视产品,并非人人都是“参数党”,采用哪种显示面板是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
就以索尼为例,其在电视芯片领域,长期坚持研发自己的图像处理芯片,从最早的优化图像边缘的“迅锐图像”芯片,到后期的拥有数据库能做数据对比的“X1”芯片,到2021年增加了“认知智能”的“XR”芯片, 凭借着在芯片领域核心实力的不断积累, 最终成就了行业画质标杆的存在。
对于国产品牌而言,这仍旧是一条道阻且长的路。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厂商的加入,MiniLED技术及良率也在持续不断提升,带动MiniLED产品价格快速下滑,为进入更多的领域打下了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MiniLED进一步下沉,消费者将以更加“可接受”的成本得到更好的MiniLED产品。
这是中国面板产业更新迭代的机会,也是在逆周期背景之下,中国企业第一时间走出泥潭的机会。